國發基金基本上就是國家花納稅人的錢投資政府認為對國家有益的產業或是專案,話說美國有家著名的動畫公司A Studio有意跟海外公司合作,這時台灣部份政府官員與學者認為這是台灣的一個機會,於是認為可以用國發基金的錢開個公司與其合作,或許對台灣的動畫產業會有正面的發展,同時也邀請了一些國際動畫專業人士一同評估,看這樣的合作案值不值得,這一群人一關一關遊說,最後獲得行政院長的同意並交付副院長。
在副院長的簽核下台灣方面因為某些因素跳過國發基金的審查機制以極機密的方式成立B Studio,不過B Studio要獲得跟A Studio的合作並不容易,對方要求合作的公司資本額需要新台幣9億以上,同時得付出許多權利金,談判條件嚴苛,兩者花了許多時間斡旋,不過簽核這項合作案的行政院長與副院長當時因為總辭而下台。
在B Studio爭取跟A Studio合作的同時,國際間也有其他公司在競爭這個合作案,所以A Studio並沒有給B Studio太多的時間籌資,原本計畫國發基金入股B Studio 40%,其餘由民間資金溢注,不過因為製作動畫長片的高風險性,民間資金籌措困難,創投公司因此卻步,但經過說客的居中協調,最後20%的資金缺口便由剛下台不久的副院長說服其有錢的家族投入6000萬資金補足,並且成為B Studio動畫公司的董事長。
不久後政黨輪替,這項合作案因此延宕,國發基金也未依承諾補足資金,同時B Studio資金募集的成果離A Studio要求的9億還有段距離,雪上加霜的是有部份資金開始退場,所以推動這個合作案的同一批人又遊說了一家建設公司的老闆丟錢到B Studio,才算解決資金困窘的問題,副院長這時連同那些欲退場的資金一起將股票賣掉,獲利1000萬台幣。
B Studio雖然一直在燒錢,至今也未有突破性的成果,不過股票從10元漲到幾10元,"理論上"要是國發基金將它40%的持股賣出的話,國庫便淨賺10億,不過有人批評B Studio是家虧損的動畫公司,股票淨值只有4塊錢,但推動的人則反駁說製作動畫長片雖然風險大,而且一開始必須不斷投入大筆資金發展原創產品,然而只要動畫長片一上映,獲利即相當龐大,日後進帳源源不絕。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12/17/2011
12/10/2011
週末短片欣賞
下面是最近看到蠻喜歡的一些短片,推薦給大家欣賞,第一部是一部手繪動畫-The Employment (雇用),得了102個動畫獎並入選200個影展不是沒有理由的,導演是一位阿根廷的插畫家/動畫師Santiago Grasso,概念雖簡單,卻留給觀者豐富的思考空間。
Peter & the Space Between (彼得與隔閡的空間),加拿大艾蜜莉卡藝術大學(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的學生Sitji Chou的作品,作者用很意象的畫面表現話筒無法溝通的隔閡,充滿詩意的韻味。
Paper (紙),手繪動畫與實拍的結合,加上一些合成的功夫,非常有趣的短片。
TV On The Radio - Second Song ("第二首歌"MV),這部動畫是樂團-音速青春(TV On The Radio)的MV,由動畫導演Mikey Please製作,Please的停格動畫常用類似保麗龍的材料,藉由燈光營造一種只有黑與白,夢幻又神祕的氛圍,這部影片也不例外,Vimeo上有更多Please的作品,也都值得觀賞。
Peter & the Space Between (彼得與隔閡的空間),加拿大艾蜜莉卡藝術大學(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的學生Sitji Chou的作品,作者用很意象的畫面表現話筒無法溝通的隔閡,充滿詩意的韻味。
Paper (紙),手繪動畫與實拍的結合,加上一些合成的功夫,非常有趣的短片。
TV On The Radio - Second Song ("第二首歌"MV),這部動畫是樂團-音速青春(TV On The Radio)的MV,由動畫導演Mikey Please製作,Please的停格動畫常用類似保麗龍的材料,藉由燈光營造一種只有黑與白,夢幻又神祕的氛圍,這部影片也不例外,Vimeo上有更多Please的作品,也都值得觀賞。
11/26/2011
2011年美國動畫圈薪資調查
作動畫不能只靠熱血,薪資結構正常化是對專業的一種尊重,下面是美國動畫工會2011年的薪資調查,來源的資料是40小時週薪並以美金計算,下面直接換算成台幣月薪(1比30),方便各位比較,這些數據也有來自沒有加入公會的工作室,所以低標有可能低於工會訂的最低薪資要求:
另外,本篇可不是要你用這個數據去跟你老闆談薪水(如果你是在台灣的話),而是讓你對各國動畫師的待遇有個認識,薪水高低是相對的,不光只是當地的物價而已,一個地方產業的狀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國因為有動畫工會的關係,每年都有這個數據可以讓當地的從業者參考,台灣如果也有這樣的調查,相信對台灣的動畫人,或是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
導演 (動畫長片)
低標 $210,840
中等 $349,080
高標 $721,080
導演 (電視動畫)
低標 $157,440
中等 $306,000
高標 $541,200
故事版 (story artist)
低標 $174,480
中等 $240,000
高標 $720,000
美術設計
低標 $131,760
中等 $252,120
高標 $468,000
3D動畫師
低標 $163,920
中等 $216,960
高標 $526,560
3D建模師
低標 $174,480
中等 $194,880
高標 $233,160
3D燈光師
低標 $115,440
中等 $209,040
高標 $313,440
3D合成師
低標 $163,200
中等 $223,200
高標 $313,440
完整的列表請下載這個PDF參考,至於在美國剛畢業的學生進入動畫界的行情大概多少?想想一位舊金山的工友月薪大概也有$62,500,所以在動畫界,剛從學校畢業的大概有$100,000~$150,000的行情,薪水再低也應該不會低於$87,500,至於如果你在長片動畫公司工作,那薪水應該都在$150,000~$162,500之間。
嫌自己薪水低嗎?那麼看看11 Second Club上面各國動畫師提供的資訊,在泰國動畫師平均月薪大概$14,500,在菲律賓大概$15,000~$20,000,在印度作動畫跟在台灣差不多,小公司的動畫師有$25,000的行情,中型公司 $30,000,大型公司 $37,500,不過這也跟個人能力有關,也有印度的動畫師超過10年的經驗領月薪 $82,500的。法國動畫師的一般薪水則是$75,000,而在加拿大,新進的動畫師薪水大概介於$75,000~100,000之間。
來源:
Highlights of the 2011 Wage Survey
The Entire 2011 Wage Survey is Now Online
How much an Indian Animator make?
Animation Guild Wage Survey results
what does a junior game animator earn ?
Is cheap fresh talent killing the animation market?
另外,本篇可不是要你用這個數據去跟你老闆談薪水(如果你是在台灣的話),而是讓你對各國動畫師的待遇有個認識,薪水高低是相對的,不光只是當地的物價而已,一個地方產業的狀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國因為有動畫工會的關係,每年都有這個數據可以讓當地的從業者參考,台灣如果也有這樣的調查,相信對台灣的動畫人,或是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
導演 (動畫長片)
低標 $210,840
中等 $349,080
高標 $721,080
導演 (電視動畫)
低標 $157,440
中等 $306,000
高標 $541,200
故事版 (story artist)
低標 $174,480
中等 $240,000
高標 $720,000
美術設計
低標 $131,760
中等 $252,120
高標 $468,000
3D動畫師
低標 $163,920
中等 $216,960
高標 $526,560
3D建模師
低標 $174,480
中等 $194,880
高標 $233,160
3D燈光師
低標 $115,440
中等 $209,040
高標 $313,440
3D合成師
低標 $163,200
中等 $223,200
高標 $313,440
完整的列表請下載這個PDF參考,至於在美國剛畢業的學生進入動畫界的行情大概多少?想想一位舊金山的工友月薪大概也有$62,500,所以在動畫界,剛從學校畢業的大概有$100,000~$150,000的行情,薪水再低也應該不會低於$87,500,至於如果你在長片動畫公司工作,那薪水應該都在$150,000~$162,500之間。
嫌自己薪水低嗎?那麼看看11 Second Club上面各國動畫師提供的資訊,在泰國動畫師平均月薪大概$14,500,在菲律賓大概$15,000~$20,000,在印度作動畫跟在台灣差不多,小公司的動畫師有$25,000的行情,中型公司 $30,000,大型公司 $37,500,不過這也跟個人能力有關,也有印度的動畫師超過10年的經驗領月薪 $82,500的。法國動畫師的一般薪水則是$75,000,而在加拿大,新進的動畫師薪水大概介於$75,000~100,000之間。
來源:
Highlights of the 2011 Wage Survey
The Entire 2011 Wage Survey is Now Online
How much an Indian Animator make?
Animation Guild Wage Survey results
what does a junior game animator earn ?
Is cheap fresh talent killing the animation market?
11/19/2011
科學怪狗 (Frankenweenie) 劇照
科學怪狗(Frankenweenie),迪士尼預計在明年秋天上映的黑白停格動畫長片,改編自導演提姆波頓他個人在1984年拍攝的同名真人短片,早在2005年即開始發展劇本,2010年開始在位於英國,製作地獄新娘(Corpse Bride)的Three Mills Studio製作。
諷刺的是,提姆波頓在1984年完成"科學怪狗"的短片版後,隨即被迪士尼開除,當時迪士尼認為他浪費公司資源拍攝這部影片,而且內容過於黑暗不適合小朋友觀賞,不過也因為這部影片,讓他有機會首次執導長片"人生冒險記"(Pee-Wee's Big Adventure),後來因為"人生冒險記",以及接下來的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蝙蝠俠(Batman Returns)票房成功的關係,科學怪狗短片版才有機會在1994年時在耶誕夜驚魂的錄影帶上跟著文森(Vincent)這部短片一起發行。
科學怪狗的動畫長片版故事大綱幾乎與短片版相同,不過因為從30分鐘的短片延伸到長片的關係,勢必會加入更多主題與內容,事實上在1984年提姆波頓原本是想將科學怪狗拍成停格動畫長片的,不過因為預算的短缺,不得不變成30分鐘的真人電影,所以這次算是實現提姆波頓原始的夢想吧。
上面是科學怪狗短片版完整影片,雖名為短片,可是也有30分鐘長,一開始我對裡面很有B級片味道的特殊效果感到懷疑,不過看完才感覺影片的重點在小男孩與狗的關係,藉由黑色喜劇風格的故事表現兩者的情感,非常感人,呼應上上篇文章談到的電影特效,我想即便這部影片有那樣驚人的視覺,也只是蛋糕上的糖霜,有這樣的說故事功夫,即便特效很cheating,一樣能夠感動人。
延伸閱讀:
First Look at Tim Burton’s Frankenweenie
Tim Burton re-animates boy-and-dog story 'Frankenweenie' -- FIRST LOOK!
Frankenweenie Official Synopsis & Story Details
諷刺的是,提姆波頓在1984年完成"科學怪狗"的短片版後,隨即被迪士尼開除,當時迪士尼認為他浪費公司資源拍攝這部影片,而且內容過於黑暗不適合小朋友觀賞,不過也因為這部影片,讓他有機會首次執導長片"人生冒險記"(Pee-Wee's Big Adventure),後來因為"人生冒險記",以及接下來的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蝙蝠俠(Batman Returns)票房成功的關係,科學怪狗短片版才有機會在1994年時在耶誕夜驚魂的錄影帶上跟著文森(Vincent)這部短片一起發行。
科學怪狗的動畫長片版故事大綱幾乎與短片版相同,不過因為從30分鐘的短片延伸到長片的關係,勢必會加入更多主題與內容,事實上在1984年提姆波頓原本是想將科學怪狗拍成停格動畫長片的,不過因為預算的短缺,不得不變成30分鐘的真人電影,所以這次算是實現提姆波頓原始的夢想吧。
科學怪狗長片版Sparky的造型幾乎與提姆波頓在1987年製作,布萊德博德執導的家犬(Family Dog)裡的狗一致。 |
Family Dog (1987) |
延伸閱讀:
First Look at Tim Burton’s Frankenweenie
Tim Burton re-animates boy-and-dog story 'Frankenweenie' -- FIRST LOOK!
Frankenweenie Official Synopsis & Story Details
11/13/2011
動畫短片欣賞 - Mound
居住在LA的藝術家Allison Schulnik的動作短片-Mound,風格詭異特殊,黏土動畫的流動感像是他油畫中的筆觸一般深具表現力,更多資訊參考下面連結:
Allison Schulnik Interview
艺术家:Allison Schulnik
Allison Schulnik Interview
艺术家:Allison Schulnik
11/12/2011
一些賽德克的觀後雜想
這個連結是魏德聖在一個座談中提到賽德克的特效,提到製作階段中原本接單公司倒閉,迫於時間的壓力,不得不將這些工作轉到大陸製作,不過他對成果不甚滿意,認為製作者不懂得觀察的基本功夫等等。
這部影片的特效似乎得到許多的觀注,雖然賽德克據稱有上千個特效處理鏡頭,不過我認為這部影片稱不上所謂的特效片(特效是主角或是主要賣點),所以不管特效做得好不好,應該都不會影響到故事,想像一下片中的特效即便作到位,山豬看起來像山豬,爆炸看起來像爆炸,橋斷得漂漂亮亮,影片結果會有甚麼不一樣?
似乎不會,即便特效做到位,我還是不了解莫那魯道為何最後要殺了他家人孩子,為什麼橋斷了後下一場一群人可以一副沒事的樣子,為什麼與日人的戰爭結束後莫那魯道會讓人感覺像是不負責任一走了之。
因為特效製作的昂貴,許多人似乎因此認為台灣電影工業起不來是因為大家不肯投資金錢拍電影,一千萬或二千萬都不夠有誠意,上億資金才算數,不過坦白說,一些人連短片都沒拍好過就想製作長片,以為投資一堆錢下去就是賣座的保証,加一堆特效就是賣座的保證,這樣合理嗎?從某個角度來看 budget=production value,不過budget≠a good movie≠box office hit,沒有到位的特效絕對是可以被原諒的,不過沒有到位的說故事方法則不。
台灣製片環境不如美國成熟,預算也不如人家高,只想要eye candy,卻搞不清楚基本說故事的工夫是本末導致,導演需要了解團隊的能力與限制,"我也想要求啊,我也看不下去"這種言論只是在搪塞責任,除非你有人家老萊塢的預算,否則憑甚麼要求?回到最基本的,就跟學生製作動畫影片一样,學生的想法都天馬行空創意十足,每個學生也都恨不得自己的技术有專業的水準,不過在沒有那樣的製作條件前,創意是需要考量到可執行性的,說"挑戰極限,不吹破氣球怎知球可吹多大"聽起來雖很熱血,不過拿著投資人的錢這樣冒險,不是一種不負責任嗎?
拍片的跟出錢的當然就會各自解讀,出錢的覺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低budget也可以賺錢囉,低budget當然可以賺錢,只是它賺錢的方式絕對跟大片不一樣,但你花多少錢拍一部片,觀眾是看得出來的,但也不表示你花了大錢,觀眾就一定會想進戲院看。
那行銷呢?砸了錢拍了部大電影,可是沒再砸錢做行銷,恐怕一樣不會有好成績的。
這部影片的特效似乎得到許多的觀注,雖然賽德克據稱有上千個特效處理鏡頭,不過我認為這部影片稱不上所謂的特效片(特效是主角或是主要賣點),所以不管特效做得好不好,應該都不會影響到故事,想像一下片中的特效即便作到位,山豬看起來像山豬,爆炸看起來像爆炸,橋斷得漂漂亮亮,影片結果會有甚麼不一樣?
似乎不會,即便特效做到位,我還是不了解莫那魯道為何最後要殺了他家人孩子,為什麼橋斷了後下一場一群人可以一副沒事的樣子,為什麼與日人的戰爭結束後莫那魯道會讓人感覺像是不負責任一走了之。
因為特效製作的昂貴,許多人似乎因此認為台灣電影工業起不來是因為大家不肯投資金錢拍電影,一千萬或二千萬都不夠有誠意,上億資金才算數,不過坦白說,一些人連短片都沒拍好過就想製作長片,以為投資一堆錢下去就是賣座的保証,加一堆特效就是賣座的保證,這樣合理嗎?從某個角度來看 budget=production value,不過budget≠a good movie≠box office hit,沒有到位的特效絕對是可以被原諒的,不過沒有到位的說故事方法則不。
台灣製片環境不如美國成熟,預算也不如人家高,只想要eye candy,卻搞不清楚基本說故事的工夫是本末導致,導演需要了解團隊的能力與限制,"我也想要求啊,我也看不下去"這種言論只是在搪塞責任,除非你有人家老萊塢的預算,否則憑甚麼要求?回到最基本的,就跟學生製作動畫影片一样,學生的想法都天馬行空創意十足,每個學生也都恨不得自己的技术有專業的水準,不過在沒有那樣的製作條件前,創意是需要考量到可執行性的,說"挑戰極限,不吹破氣球怎知球可吹多大"聽起來雖很熱血,不過拿著投資人的錢這樣冒險,不是一種不負責任嗎?
拍片的跟出錢的當然就會各自解讀,出錢的覺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低budget也可以賺錢囉,低budget當然可以賺錢,只是它賺錢的方式絕對跟大片不一樣,但你花多少錢拍一部片,觀眾是看得出來的,但也不表示你花了大錢,觀眾就一定會想進戲院看。
那行銷呢?砸了錢拍了部大電影,可是沒再砸錢做行銷,恐怕一樣不會有好成績的。
11/01/2011
ParaNorman 靈動小子 預告片
ParaNorman(台譯:靈動小子),LAIKA動畫工作室最新的動畫長片,跟他們上一部動畫-Coraline(台譯:第十四道門)一樣,用他們最擅長的停格動畫製作(雖然已經技術高超到讓你分辨不出是停格動畫還是CG動畫),導演分別是Sam Fell雙鼠記(The Tale of Despereaux)與鼠國流浪記(Flushed Away)的導演以及 Chris Butler,Coraline的故事總監(國外動畫長片通常都是兩人搭配導演),ParaNorman是LAIKA跟Focus Pictures簽的合作計畫中第一部動畫長片,預計2012年夏末上映,風格特殊,讓人期待。
延伸閱讀:
官網
LAIKA新聞稿
延伸閱讀:
官網
LAIKA新聞稿
10/23/2011
Mary Blair
10月21日是迪士尼大師級藝術家瑪莉布萊爾(Mary Blair) 100歲的冥誕,Google特別在首頁上用塗鴉logo紀念她,瑪莉布萊爾在40年代加入迪士尼動畫公司,她的先生,Lee Blair以及brother-in-law - Preston Blair (著名的動畫書籍 - Cartoon Animation的作者),都在迪士尼工作,身為女性的她能在男性主導的動畫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證明了她獨特的才華,加入迪士尼後,她參與的影片有"愛麗絲夢遊仙境"、"先履奇緣"、"南方之歌"、"彼得潘"等等,替這些影片創造了豐富的視覺與色彩,迪士尼樂園中著名的"小小世界"也是出自她的設計,下面這段影片可以看出她對顏色以及構圖特別的品味:
延伸閱讀:
Mary Blair
Mary Blair Gallery
Mary Blair Bio
延伸閱讀:
Mary Blair
Mary Blair Gallery
Mary Blair Bio
10/16/2011
Dennis Ritchie過世
在史帝夫賈伯過世之後,電子科技界傳來另一則噩耗,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也走了,丹尼斯里奇是UNIX這套作業系統與C語言的發明者,也是open source(開放原始碼)的提倡者,行事的低調與謙遜讓他的知名度與媒體的追隨度低於賈伯,不過他對世界,尤其是電子科技界的重要性絕對不下於他,沒有里奇,就不會有Linux,Java,甚至也不會有蘋果電腦的Mac OSX,當然也不會有賈伯創造的奇蹟了。
來源:
Dennis Ritchie
改變世界的男人- C 語言之父 Dennis Ritchie 逝世;沒有他,就沒有 Linux、BSD、Mac OS
來源:
Dennis Ritchie
改變世界的男人- C 語言之父 Dennis Ritchie 逝世;沒有他,就沒有 Linux、BSD、Mac OS
10/09/2011
賈伯斯與拉薩特的訪談
上週最大的新聞之一應該是Steve Jobs的過世,Jobs對蘋果電腦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不過倒是不常看到他對他的另一家公司-Pixar的評論,這段訪問是1995年時他跟約翰拉薩特的訪談,當時他仍在neXT(1996年Apple才將neXT買下,Jobs才回到Apple),訪問中約翰拉薩特強調電腦動畫並沒有要取代creativity,對他們來說電腦只是一支昂貴的筆而已,他跟Jobs花了10年的時間才完成他們的夢想-完成一部電腦動畫長片,拉薩特似乎也花了10年的時間讓Jobs了解動畫,了解Pixar應該走動畫的路,而不是一開始設定的電腦公司,Jobs則是強調team works的重要性,最後他們強調Pixar跟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地方,值得許多公司經營者學習:
1.Pixar讓大家對自己製作的影片驕傲,不會跟其他公司員工一樣覺得自己參與的影片是垃圾。
2.Pixar讓員工能夠維持創造力,即便是一件小事情,都能讓員工感覺到creative ownership。
3.Pixar讓員工上班感覺是快樂的,fun to work。
1.Pixar讓大家對自己製作的影片驕傲,不會跟其他公司員工一樣覺得自己參與的影片是垃圾。
2.Pixar讓員工能夠維持創造力,即便是一件小事情,都能讓員工感覺到creative ownership。
3.Pixar讓員工上班感覺是快樂的,fun to work。
10/02/2011
短片欣賞 Gawper
I really like this cool piece. Produced by A Large Evil Corporation, Gawper is a homage to horror movies in 30s and 40s. Check below:
3-D的未來
這個消息應該會讓立體影片的擁抱者感到鬆一口氣,今年的3D娛樂高峰會(3D Entertainment Summit)上,詹姆斯柯麥隆對3D目前的狀況發表看法,他認為3D的商業模式運作正常,對3D的負面評價僅僅是媒體塑造的觀感,雖然目前3D影片票房稍微下降,不過那只是成長中的暫時痛苦,他不會對這個狀況感到不安,事實上讓他感到憂慮的倒是電視系統並沒有熱情地擁抱3D,而是一直徘徊在垂死的2D規格上。
不過最後柯麥隆還是強調,最終電影最重要還是回到"說故事"以及提供一個"獨特"且"連續不受干擾"的觀影經驗。
來源:Contemplating the Future of 3-D
不過最後柯麥隆還是強調,最終電影最重要還是回到"說故事"以及提供一個"獨特"且"連續不受干擾"的觀影經驗。
來源:Contemplating the Future of 3-D
9/25/2011
金馬創投入圍者
金馬創投入選名單公布,動畫片方面有下面幾部影片入選:
"黑屁股四部曲",導演:張毅 (台灣),琉璃工房的張毅與楊惠姍在7年前就開始發展這部影片,一開始是手繪版本,之後轉為CG製作,已獲得國產電影片2000萬的補助,由在大陸的阿哈工作室製作,預計2013年完成。
"廢棄之城",易智言/李烈 (台灣),無相關訊息。
"願快樂",導演:史明輝 (台灣),由曾獲得金馬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史明輝擔任導演,紅色外星人工作室製作,講述小孩子的幻想與冒險,此連結是預告片。
"少尉林旺",宏廣/瀟湘電影集團 (大陸),早在2003年宏廣就計劃了三部原創動畫長片的製作,包括"馬可波羅","紅孩兒:決戰火燄山"以及"大象林旺",除了第二部有製作完成外,另外兩部的計劃都因故懸置,直到湖南瀟湘電影集對"大象林旺"的故事產生興趣,林旺爺爺一生傳奇的故事似乎才有機會搬上大銀幕。
"超級菜",導演:宋岳峰 (大陸),這一部是幾個入選動畫中,唯一一部純大陸血統的影片,上海締恩傳媒製作,它是一部3D立體毛髮動畫電影(恩,我知道,很奇怪的介紹文字),故事跟兔子有關。
金馬創投會議提供創作者與投資者媒合的平台,今年已是第五屆,之前成功媒合的影片像是目前正在上映的賽德克巴萊,翻滾吧!阿信,或是明年春天即將上映的痞子英雄電影版都是成功的範例,目的在替尋求資金拍攝影片的電影人提供更多機會,共25部入圍影片片單在此連結。
來源:2011金馬創投入選名單公佈 首創歷史三多
"黑屁股四部曲",導演:張毅 (台灣),琉璃工房的張毅與楊惠姍在7年前就開始發展這部影片,一開始是手繪版本,之後轉為CG製作,已獲得國產電影片2000萬的補助,由在大陸的阿哈工作室製作,預計2013年完成。
"廢棄之城",易智言/李烈 (台灣),無相關訊息。
"願快樂",導演:史明輝 (台灣),由曾獲得金馬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史明輝擔任導演,紅色外星人工作室製作,講述小孩子的幻想與冒險,此連結是預告片。
"少尉林旺",宏廣/瀟湘電影集團 (大陸),早在2003年宏廣就計劃了三部原創動畫長片的製作,包括"馬可波羅","紅孩兒:決戰火燄山"以及"大象林旺",除了第二部有製作完成外,另外兩部的計劃都因故懸置,直到湖南瀟湘電影集對"大象林旺"的故事產生興趣,林旺爺爺一生傳奇的故事似乎才有機會搬上大銀幕。
"超級菜",導演:宋岳峰 (大陸),這一部是幾個入選動畫中,唯一一部純大陸血統的影片,上海締恩傳媒製作,它是一部3D立體毛髮動畫電影(恩,我知道,很奇怪的介紹文字),故事跟兔子有關。
金馬創投會議提供創作者與投資者媒合的平台,今年已是第五屆,之前成功媒合的影片像是目前正在上映的賽德克巴萊,翻滾吧!阿信,或是明年春天即將上映的痞子英雄電影版都是成功的範例,目的在替尋求資金拍攝影片的電影人提供更多機會,共25部入圍影片片單在此連結。
黑屁股四部曲 |
願快樂 |
超級菜 |
兒童媒體用作傳播現實?
製作Please Say Something以及The External World這位風格獨特的動畫導演 - David Oreilly,跟台灣的壹傳媒合作製作了這部動新聞影片 - Children's medium used for dissemination of truth,中譯: 兒童媒體用作傳播現實,由Oreilly寫劇本,壹傳媒製作,雖然說我蠻喜歡Oreilly的動畫短片,不過我不懂這部動新聞的意義在哪裡,用很難理解的敘述方式表揚壹傳媒對散播真相的貢獻?
9/19/2011
本文章摘錄自Slate的"誰殺了3D影片"(Who Killed 3-D?)
誰殺了3D影片?3D影片死了嗎?每部同時有發行2D與3D版本的電影中,如果以戲院每個廳賺進的票房來比較,是2D影片賺得多呢?還是3D影片賺得多?2009年放映阿凡達的一般戲院中,每個廳平均賺進$15,800美元,相對之下,每個3D廳則平均賺進$26,800美元,可以說,立體影片比2D影片多賺了70%,那時候倒不是只有阿凡達有這樣的好表現,從2009年到2010年初,幾乎所有3D影片都比2D影片多賺了50%~100%的票房,像是Monsters vs. Alien和The Final Destination,則幾乎是賺了2D影片兩倍的票房,不過這樣的3D榮景開始反轉的徵兆在2010年玩具總動員3上映之後,這部影片雖有美金$110.3 million首周票房的好成績,但它3D的票房跟2D的比較起來卻少了5%,一個多月後上映的"貓狗大戰 2"首週票房$12.3 million,不過3D收入卻比2D少了10%,去年整年,大概有3/4的影片,3D票房收入都比不上2D版本,一些大片像是Harry Potter,Kung Fu Panda 2還有Captain America以及Green Lantern的票房收入甚至都比2D版本少了65%,下面這張圖顯示自09年到現在,3D影片票房與2D影片票房的比較,Y軸表示3D勝出的百分比,紅色虛線表示兩者相當,雖有少數幾部影片維持3D的成績,不過整體而言可以看見明顯的下滑趨勢。
如果這樣要說3D已死的話,其實也言之過早,年底史蒂芬史匹柏的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3D即將上映,馬丁史柯西斯拍攝的立體影片也會出現,這些都會掀起一陣3D漣漪,不過整體而言,3D票房緊縮是不爭的事實,3D影片會像部分人所言,之後全面取代2D影片,戲院只會有立體電影,這樣的狀況看來是確定不可能的。
如果3D不死,只是凋零的話,那麼是甚麼造成這樣的狀況呢?主要有下面這四個因素:
1.貪婪的連鎖戲院
高票價大概算是元凶吧,部分分析師認為立體影片的訂價策略失敗,索價過高,戲院基本上是在殺金鵝,因為大部分的美國人都不認為立體效果值得多花那$4塊美金。
2.貪婪的電影公司
在阿凡達之後,一堆假的立體影片充斥在市場,也讓詹姆斯克麥隆忍不住砲轟,這些影片不是立體拍攝,而是一般技術拍攝完成之後,或在後製階段製作立體效果,或完成之後再轉成立體影片,目前號稱3D的影片中,有一半都是假3D,這些影片為了搭上3D熱,用抄截徑的方式製作立體影片,效果當然比不上"真"立體影片。
3.變聰明的消費者
對許多觀眾來說,立體電影中跳出畫面的立體把戲讓人頭暈,影片變得模糊,變型,或是畫質變差,立體電影對許多人甚至沒有任何效果(總人口中有10%無法看見銀幕立體),那麼,why bother?
4.電影人
爛的劇本,爛的故事,爛的導演,"a stinker is a stinker in any dimension",爛片戴上立體眼鏡看還是爛片,沒有人會進戲院只為了看一隻畫了妝的豬,如果電影不好看,那觀眾為什麼要為了3D進戲院呢?RottenTomatoes上,你可以看到3D電影的品質是愈趨下降,從2004年到去年夏天,較具規模的的24部3D影片中,平均評分是57%,而從去年夏天到現在上映的32部立體影片,平均評分則掉到41%。
回顧1952到1954年那個時代的3D熱潮,有人認為那時3D之所以會退潮是因為笨重眼鏡的關係,不過仔細想想,那些影片包含著各種類型,一堆重拍的影片,它們的共通點是,電影都很爛,而當偶爾有部不錯的立體影片出現時,市場早就爛作堆,看看今天的狀況,也是一堆濫竽充數,一堆重拍的影片,那麼你認為歷史會重演嗎?還是3D會再次復興?
UPDATE:
獅子王 3D目前在美國上映,這部1994年的手繪動畫長片標誌了迪士尼動畫文藝復興的最高點,創下當年全球票房最高紀錄,也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動畫長片(直到2003年被Finding Nemo打破),有趣的是,雖然獅子王 3D是後製轉的立體影片,不過影片手繪動畫本身本來就是平的(跟電腦動畫的立體感比較起來),也才會有許多multiplane camera的鏡頭,不曉得這些語言變成立體影片後會是甚麼樣的觀影感受,評論認為這部影片很可能拿下本周美國票房冠軍。
誰殺了3D影片?3D影片死了嗎?每部同時有發行2D與3D版本的電影中,如果以戲院每個廳賺進的票房來比較,是2D影片賺得多呢?還是3D影片賺得多?2009年放映阿凡達的一般戲院中,每個廳平均賺進$15,800美元,相對之下,每個3D廳則平均賺進$26,800美元,可以說,立體影片比2D影片多賺了70%,那時候倒不是只有阿凡達有這樣的好表現,從2009年到2010年初,幾乎所有3D影片都比2D影片多賺了50%~100%的票房,像是Monsters vs. Alien和The Final Destination,則幾乎是賺了2D影片兩倍的票房,不過這樣的3D榮景開始反轉的徵兆在2010年玩具總動員3上映之後,這部影片雖有美金$110.3 million首周票房的好成績,但它3D的票房跟2D的比較起來卻少了5%,一個多月後上映的"貓狗大戰 2"首週票房$12.3 million,不過3D收入卻比2D少了10%,去年整年,大概有3/4的影片,3D票房收入都比不上2D版本,一些大片像是Harry Potter,Kung Fu Panda 2還有Captain America以及Green Lantern的票房收入甚至都比2D版本少了65%,下面這張圖顯示自09年到現在,3D影片票房與2D影片票房的比較,Y軸表示3D勝出的百分比,紅色虛線表示兩者相當,雖有少數幾部影片維持3D的成績,不過整體而言可以看見明顯的下滑趨勢。
如果這樣要說3D已死的話,其實也言之過早,年底史蒂芬史匹柏的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3D即將上映,馬丁史柯西斯拍攝的立體影片也會出現,這些都會掀起一陣3D漣漪,不過整體而言,3D票房緊縮是不爭的事實,3D影片會像部分人所言,之後全面取代2D影片,戲院只會有立體電影,這樣的狀況看來是確定不可能的。
如果3D不死,只是凋零的話,那麼是甚麼造成這樣的狀況呢?主要有下面這四個因素:
1.貪婪的連鎖戲院
高票價大概算是元凶吧,部分分析師認為立體影片的訂價策略失敗,索價過高,戲院基本上是在殺金鵝,因為大部分的美國人都不認為立體效果值得多花那$4塊美金。
2.貪婪的電影公司
在阿凡達之後,一堆假的立體影片充斥在市場,也讓詹姆斯克麥隆忍不住砲轟,這些影片不是立體拍攝,而是一般技術拍攝完成之後,或在後製階段製作立體效果,或完成之後再轉成立體影片,目前號稱3D的影片中,有一半都是假3D,這些影片為了搭上3D熱,用抄截徑的方式製作立體影片,效果當然比不上"真"立體影片。
3.變聰明的消費者
對許多觀眾來說,立體電影中跳出畫面的立體把戲讓人頭暈,影片變得模糊,變型,或是畫質變差,立體電影對許多人甚至沒有任何效果(總人口中有10%無法看見銀幕立體),那麼,why bother?
4.電影人
爛的劇本,爛的故事,爛的導演,"a stinker is a stinker in any dimension",爛片戴上立體眼鏡看還是爛片,沒有人會進戲院只為了看一隻畫了妝的豬,如果電影不好看,那觀眾為什麼要為了3D進戲院呢?RottenTomatoes上,你可以看到3D電影的品質是愈趨下降,從2004年到去年夏天,較具規模的的24部3D影片中,平均評分是57%,而從去年夏天到現在上映的32部立體影片,平均評分則掉到41%。
回顧1952到1954年那個時代的3D熱潮,有人認為那時3D之所以會退潮是因為笨重眼鏡的關係,不過仔細想想,那些影片包含著各種類型,一堆重拍的影片,它們的共通點是,電影都很爛,而當偶爾有部不錯的立體影片出現時,市場早就爛作堆,看看今天的狀況,也是一堆濫竽充數,一堆重拍的影片,那麼你認為歷史會重演嗎?還是3D會再次復興?
UPDATE:
獅子王 3D目前在美國上映,這部1994年的手繪動畫長片標誌了迪士尼動畫文藝復興的最高點,創下當年全球票房最高紀錄,也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動畫長片(直到2003年被Finding Nemo打破),有趣的是,雖然獅子王 3D是後製轉的立體影片,不過影片手繪動畫本身本來就是平的(跟電腦動畫的立體感比較起來),也才會有許多multiplane camera的鏡頭,不曉得這些語言變成立體影片後會是甚麼樣的觀影感受,評論認為這部影片很可能拿下本周美國票房冠軍。
9/09/2011
9/03/2011
9/02/2011
8/29/2011
短片欣賞 - Ormie the Pig
Ormie the Pig,很棒的動畫短片,沒甚麼特別的故事情節,就一個簡單的情境搭配很棒的動畫表演,由Arc Productions製作,前身是做過許多動畫影片,位於多倫多的Starz Animation,重組再出發後期待能有更好的成績。
AnimSchool 宣傳影片
除了Animation Mentor之外,如果你想利用網路資源學動畫,手頭又很寬鬆,那麼AnimSchool是你另外一個不錯的選擇,基本上它跟AM差不多,都提供character rigs,雇用業界優秀的動畫師擔任講師,是學習角色動畫不錯的管道,上面是簡單的介紹影片,附中文字幕,very nice character animation。
8/21/2011
飛機總動員?
汽車總動員2在台灣上映沒多久,迪士尼又迫不及待地公開這部新的動畫長片- "Planes"(飛機總動員),"Planes"的故事設定跟汽車總動員相同的世界,只是主角換成另一批不同的人物,影片並非由皮克斯製作,而是由迪士尼的DisneyToon Studios(迪士尼卡通工作室)負責。
迪士尼卡通工作室是迪士尼動畫工作室(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底下另一個製作動畫影片的部門(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迪士尼動畫都是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迪士尼動畫長片部門)製作),大多製作續集影片以及在DVD上面發行的動畫長片,主要是替迪士尼消費品部門(Disney Consumer Products)的相關商品服務,現在有"汽車總動員","飛機總動員",接下來出現"船舶總動員","摩托車總動員"或是"3C總動員"應該都不讓人意外吧,影片預計在2013年春天發行。
迪士尼卡通工作室是迪士尼動畫工作室(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底下另一個製作動畫影片的部門(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迪士尼動畫都是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迪士尼動畫長片部門)製作),大多製作續集影片以及在DVD上面發行的動畫長片,主要是替迪士尼消費品部門(Disney Consumer Products)的相關商品服務,現在有"汽車總動員","飛機總動員",接下來出現"船舶總動員","摩托車總動員"或是"3C總動員"應該都不讓人意外吧,影片預計在2013年春天發行。
動畫tumblr
8/16/2011
8/12/2011
動畫導演與真人電影
下面是最近公開的兩部電影預告,一部是續集電影: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 (Mission Impossible 4 - Ghost Protocol)
一部是知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異星戰場 (John Carter)
這兩部電影有什麼共通性呢?首先,很明顯的,這兩部都不是original的影片,一個是續集,另一個則是小說改編,另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則是這兩部影片都是動畫長片導演轉戰真人電影的處女作,一部由"鐵巨人","超人特攻隊"導演布萊德博德(Brad Bird)執導,另一部則由"海底總動員","瓦力"的導演安德魯史丹頓(Andrew Stanton)操刀,而且這兩位都來自皮克斯。
動畫影片跟真人電影的製作方式雖然迥異,不過仍然有許多從真人電影轉戰動畫長片的導演,其中許多影片也獲得好評,像是"神奇的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這部影片的導演衛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原本拍攝"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這類真人影片,"飆風雷哥"(Rango)的導演高爾維賓斯基(Gore Verbinski),是讓"神鬼奇航"從遊樂園設施變成賣座影片的推手,另外還有"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的金獎導演羅勃辛密克斯的"貝武夫"(Beowulf),另外正在"轉型"中的則有"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他目前正與夢工廠DreamWorks合作,將擔任"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的製作人,之後則會執導他的"巨怪獵人(Trollhunters)。
相對來說,從動畫導演轉戰真人電影導演的例子就沒這麼多了,除了 布萊德博德與安德魯史丹頓之外,"獅子王(The Lion King)"的導演之一羅勃麥考夫(Rob Minkoff),之後拍了"一家之鼠"(Stuart Little)這類由虛擬主角主演的真人電影,另外成龍與李連杰主演的"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這類"純"真人電影也是由他執導。
轉戰真人電影最成功的動畫導演應該算是提姆波頓(Tim Burton)吧,提姆波頓在加州藝術學院念的是動畫,在迪士尼擔任過動畫師,也導過動畫短片(Vincent),不過讓他成名的是"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這類黑色風格的真人電影,之後他的"剪刀手愛德華","蝙蝠俠","聖誕夜驚魂"(擔任製作人),乃至最近大破票房紀錄的"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都顯示他獨特的個人導演風格。
雖然說動畫與真人影片都是電影,不過因為製作上的差異,多少也會影響到說故事的方式,好萊塢因為成熟的電影製作體系,真人與動畫導演要在彼此的領域創作面對的問題會比較小,因為成熟的製作團隊會解決掉許多技術問題,像在"飆風雷哥"之中,為了讓導演高爾維賓斯基能夠表現酒吧中詭譎的氣氛,他們先用真人電影的模式拍攝並剪輯了這一個段落,而這得歸功於能夠為導演調整的幕後製作人員,如果沒有這樣成熟的製作環境,最好還是熟悉不管是動畫還是真人影片的媒介特性,這樣才能透過這個媒介拍出最好的電影吧!
一部是知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異星戰場 (John Carter)
這兩部電影有什麼共通性呢?首先,很明顯的,這兩部都不是original的影片,一個是續集,另一個則是小說改編,另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則是這兩部影片都是動畫長片導演轉戰真人電影的處女作,一部由"鐵巨人","超人特攻隊"導演布萊德博德(Brad Bird)執導,另一部則由"海底總動員","瓦力"的導演安德魯史丹頓(Andrew Stanton)操刀,而且這兩位都來自皮克斯。
動畫影片跟真人電影的製作方式雖然迥異,不過仍然有許多從真人電影轉戰動畫長片的導演,其中許多影片也獲得好評,像是"神奇的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這部影片的導演衛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原本拍攝"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這類真人影片,"飆風雷哥"(Rango)的導演高爾維賓斯基(Gore Verbinski),是讓"神鬼奇航"從遊樂園設施變成賣座影片的推手,另外還有"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的金獎導演羅勃辛密克斯的"貝武夫"(Beowulf),另外正在"轉型"中的則有"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他目前正與夢工廠DreamWorks合作,將擔任"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的製作人,之後則會執導他的"巨怪獵人(Trollhunters)。
相對來說,從動畫導演轉戰真人電影導演的例子就沒這麼多了,除了 布萊德博德與安德魯史丹頓之外,"獅子王(The Lion King)"的導演之一羅勃麥考夫(Rob Minkoff),之後拍了"一家之鼠"(Stuart Little)這類由虛擬主角主演的真人電影,另外成龍與李連杰主演的"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這類"純"真人電影也是由他執導。
轉戰真人電影最成功的動畫導演應該算是提姆波頓(Tim Burton)吧,提姆波頓在加州藝術學院念的是動畫,在迪士尼擔任過動畫師,也導過動畫短片(Vincent),不過讓他成名的是"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這類黑色風格的真人電影,之後他的"剪刀手愛德華","蝙蝠俠","聖誕夜驚魂"(擔任製作人),乃至最近大破票房紀錄的"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都顯示他獨特的個人導演風格。
雖然說動畫與真人影片都是電影,不過因為製作上的差異,多少也會影響到說故事的方式,好萊塢因為成熟的電影製作體系,真人與動畫導演要在彼此的領域創作面對的問題會比較小,因為成熟的製作團隊會解決掉許多技術問題,像在"飆風雷哥"之中,為了讓導演高爾維賓斯基能夠表現酒吧中詭譎的氣氛,他們先用真人電影的模式拍攝並剪輯了這一個段落,而這得歸功於能夠為導演調整的幕後製作人員,如果沒有這樣成熟的製作環境,最好還是熟悉不管是動畫還是真人影片的媒介特性,這樣才能透過這個媒介拍出最好的電影吧!
8/07/2011
飛行器 The Flying Machine
記得之前提過的動畫-蕭邦計畫(Project Chopin)嗎?這部影片的預告片已經出現,片名-"飛行器"(The Flying Machine),這部由波蘭電影局以及數個歐洲機構為紀念蕭邦200年所執行的計畫,也獲得中國博納電影集團(Bona International Film Group)的參與製作,除了這部混合真人與停格動畫的長片外,也包括蕭邦24首練習曲的24部動畫短片,線上遊戲與舞台表演等等都將陸續推出。
延伸閱讀:
Heather Graham joins 3D animated adventure The Flying Machine
延伸閱讀:
Heather Graham joins 3D animated adventure The Flying Machine
8/06/2011
汽車總動員2
汽車總動員2(Cars 2)在美上映已經一個月多,截至目前為止全球票房美金400個million,這樣的成績跟Pixar其他影片比起來算是低的,更糟的是它在Rotten Tomatoes上只得到38%的評價,跟才下檔不久,同樣也是續集動畫長片的功夫熊貓2 (82%)比起來,簡直讓Pixar抬不起頭來。
不過是這樣嗎?評價差歸差,能賺錢的說話才大聲,而且賺錢不見得要靠票房,雖然汽車總動員第一集是Pixar所有影片中最接近flop的一部電影,不過它的周邊商品可是替迪士尼賺進10個billion,這個嚇人的成績讓它僅次於星際大戰(Star Wars),成為周邊商品最熱銷的影片第二名,跟其他與影片連結的周邊商品不同的是,通常這些周邊商品銷售量都會隨著時間下滑然後消失,不過Cars系列卻可以持續熱銷,這也是為什麼Pixar有一堆比Cars評價更好的影片值得拍攝續集,但卻是Cars 2最受青睞,今日電影不是只靠票房,周邊變成實際推動電影產業的燃料,影片本身只是點火而已,周邊商品變成主角,難怪有人會說,電影反倒變成這些玩具的廣告,看看這個預告大概可以明瞭:
延伸閱讀:
Pixar's $6 billion playthings
Disney: 'Cars 2' Franchise Earns $2 Billion In Annual Global Retail Sales
不過是這樣嗎?評價差歸差,能賺錢的說話才大聲,而且賺錢不見得要靠票房,雖然汽車總動員第一集是Pixar所有影片中最接近flop的一部電影,不過它的周邊商品可是替迪士尼賺進10個billion,這個嚇人的成績讓它僅次於星際大戰(Star Wars),成為周邊商品最熱銷的影片第二名,跟其他與影片連結的周邊商品不同的是,通常這些周邊商品銷售量都會隨著時間下滑然後消失,不過Cars系列卻可以持續熱銷,這也是為什麼Pixar有一堆比Cars評價更好的影片值得拍攝續集,但卻是Cars 2最受青睞,今日電影不是只靠票房,周邊變成實際推動電影產業的燃料,影片本身只是點火而已,周邊商品變成主角,難怪有人會說,電影反倒變成這些玩具的廣告,看看這個預告大概可以明瞭:
Pixar's $6 billion playthings
Disney: 'Cars 2' Franchise Earns $2 Billion In Annual Global Retail Sales
7/20/2011
Everything is a Remix Part 3 中文字幕
UPDATE:
有些人談創意或創作的的時候,總喜歡一符自命清高講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用來唬那些發補助金的政府官員,這就是video中提到的,創意充滿太多myth了,到頭來都是隨人講,不過創意或許就如作者所言,它不過就是"複製","合併"然後"轉化"的過程,沒有所謂的無中生有,大家都是踩著前人的腳步向前,這算是一種集體意識吧!
提一下上面的subtitle工具,這網站提供一個簡單的字幕製作工具以及小程式,能夠將做好的字幕掛在youtube或是vimeo上,重點是,這個字幕是開放編輯的,如果你覺得翻譯有錯,那麼你也可以儘一份力量將它改得更好(有點像wiki的概念),原本我翻譯的字幕就在幾位網友的修正下變得更加通順完整,這麼棒的video絕對需要廣為散佈到世界各地。
7/15/2011
Aardman Animation 動畫預告
Arthur Christmas(聖誕快遞),是阿德曼動畫工作室(Aardman Animation)最新的動畫長片,這是Aardman結束了三部跟DreamWorks合作關係後,首部跟Sony Pictures合作的動畫,2007年的時候,Aardman與Sony簽了3年的合作契約,這契約在2010年延續下去,Sony負責替Aardman籌資,發行並共同製作影片,跟上一篇介紹的"丁丁歷險記"預告片這樣的"動畫"比較起來,兩部顯然有著明顯的風格差異,看來年底會是場史蒂芬史匹柏對Aardman,Weta對Sony的一場戰爭了。
除了Arthur Christmas外,另一部最近出現的動畫長片預告是The Pirates! Band of Misfits (台譯:情謎海盜船),看預告很明顯地可以辨識出這是Aardman的影片,不光只是因為它由停格動畫(stop-motion)技術製作,另外也因為Aardman動畫特有的表演風格,因為Arthur Christmas的關係,還以為Aardman不再做停格動畫,不過事實上,Aardman與Sony的契約中,另一部影片The Cat Burglars (貓盜)也會用停格動畫製作,讓人期待。
除了Arthur Christmas外,另一部最近出現的動畫長片預告是The Pirates! Band of Misfits (台譯:情謎海盜船),看預告很明顯地可以辨識出這是Aardman的影片,不光只是因為它由停格動畫(stop-motion)技術製作,另外也因為Aardman動畫特有的表演風格,因為Arthur Christmas的關係,還以為Aardman不再做停格動畫,不過事實上,Aardman與Sony的契約中,另一部影片The Cat Burglars (貓盜)也會用停格動畫製作,讓人期待。
7/12/2011
Everything is a Remix Part 2 中文字幕
繼上一篇"所有事物都是remix (Everything is a Remix)"後,第2部中文字幕版完成,這段跟電影有關(記得看到影片最後):
請按上面切換繁中字幕(Chinese, Traditional)
請按上面切換繁中字幕(Chinese, Traditional)
7/11/2011
7/10/2011
Everything is a Remix 第一部
作創作的人都需要觀賞這個影片 - 所有事都只是Remix (Everything is a Remix),目前有三段影片,很有啟發性,下面連結是第一段附中文字幕,接下來幾段的中文字幕版會陸續推出,第一段跟音樂有關,剛好搭上貢寮海洋音樂祭的timing:
延伸閱讀:
Everything is a Remix官網
點擊上圖觀賞影片
延伸閱讀:
Everything is a Remix官網
7/01/2011
時代雜誌的25部最佳動畫長片
下面是時代雜誌選出的史上最佳25部動畫長片,除非由票房這類客觀的數字統計,否則基本上電影要比出個高低勝負實在大有問題,所有的名次不管理由多麼漂亮,都是主觀的意見,至於下面這份名單,我個人則是認為有幾部影片明顯被遺漏,像是快樂腳或是荷頓奇遇記都上榜了,竟然沒有布萊德博德(Brad Bird)的鐵巨人,讓人匪夷所思:
1. 小木偶 (Pinocchio 1940)
2. 瓦力 (WALL-E 2008)
3. 兔寶寶與BB鳥電影版 (The Bugs Bunny/Road Runner Movie 1979)
4. 小飛象 (Dumbo 1941)
5. 神隱少女 (Spirited Away 2001)
6. 南方公園電影版 (South Park: Bigger, Longer and Uncut 1999)
7. 天外奇蹟 (Up 2009)
8. 佳麗村三姊妹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2003)
9. 海底總動員 (Finding Nemo 2003)
10. 小美人魚 (The Little Mermaid 1989)
11. 玩具總動員3 (Toy Story 3 2010)
12. 玩具總動員 (Toy Story 1995)
13. 白雪公主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
14. 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Prince Achmed 1926)
15. 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 (Wallace and Gromit in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 2005)
16. 快樂腳 (Happy Feet 2006)
17. 光明戰士 (Akira 1988)
18.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
19. 魔法奇緣 (Tangled 2010)
20. 盜夢偵探 (Paprika 2007)
21. 功夫熊貓 (Kung Fu Panda 2008)
22. 荷頓奇遇記 (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 2008)
23. 黃色潛水艇 (Yellow Submarine 1968)
24. 超級狐狸先生 (Fantastic Mr. Fox 2009)
25. 小姐與流氓 (Lady and the Tramp 1955)
延伸閱讀:The 25 All-TIME Best Animated Films
1. 小木偶 (Pinocchio 1940)
2. 瓦力 (WALL-E 2008)
3. 兔寶寶與BB鳥電影版 (The Bugs Bunny/Road Runner Movie 1979)
4. 小飛象 (Dumbo 1941)
5. 神隱少女 (Spirited Away 2001)
6. 南方公園電影版 (South Park: Bigger, Longer and Uncut 1999)
7. 天外奇蹟 (Up 2009)
8. 佳麗村三姊妹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2003)
9. 海底總動員 (Finding Nemo 2003)
10. 小美人魚 (The Little Mermaid 1989)
11. 玩具總動員3 (Toy Story 3 2010)
12. 玩具總動員 (Toy Story 1995)
13. 白雪公主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
14. 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Prince Achmed 1926)
15. 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 (Wallace and Gromit in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 2005)
16. 快樂腳 (Happy Feet 2006)
17. 光明戰士 (Akira 1988)
18.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
19. 魔法奇緣 (Tangled 2010)
20. 盜夢偵探 (Paprika 2007)
21. 功夫熊貓 (Kung Fu Panda 2008)
22. 荷頓奇遇記 (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 2008)
23. 黃色潛水艇 (Yellow Submarine 1968)
24. 超級狐狸先生 (Fantastic Mr. Fox 2009)
25. 小姐與流氓 (Lady and the Tramp 1955)
延伸閱讀:The 25 All-TIME Best Animated Films
6/26/2011
6/21/2011
6/12/2011
什麼是Sakuga
上面影片是一個日本動畫研討會中的座談錄影,共有9部分,從sakuga談起,介紹許多日本知名的動畫人,這些藝術家不光創造出許多賣座的動畫影片,他們的風格同時也共同塑造出今天日本動畫的獨特模樣,下面是摘要:
1. 引言/中村豐,大師級武打原畫師 (日本人習慣將key animator稱做原畫師,inbetweener稱做動畫師,雖然是很混淆的稱謂,不過這篇post仍舊使用這個稱呼習慣)
甚麼是sakuga,一般的日本動畫,因為預算的關係,動態都非常有限,常常是一張圖畫維持數秒之久,或是僅有嘴巴或是身體特定區域的動作,不過一部動畫當中,偶然你會看到非常流暢的動態以及每秒24格的全動畫,這些細緻的作品稱做sakuga,而且由一位原畫師單獨繪製完成,在美國動畫之中,一個鏡頭有可能由許多動畫師共同參與,主角由特定動畫師繪製,背景人物由其他人繪製,特效動畫也由另外專門的特效動畫師繪製,不過在日本,一位動畫師負責一整個鏡頭,像是這位有名的大師級動畫師-中村豐 (Yutaka Nakamura),這段流暢的打鬥場面全由他一人繪製。
2. 日本動畫的製作流程
日本動畫的製作程序,由故事板(storyboards)開始,導演將每個鏡頭指派給原畫師製作,這些原畫師稱做key animator,他們只繪製關鍵張的動作,之後將這些圖畫交給動畫導演(animation director),或是動畫總監(animation supervisor)清稿(clean up)每張圖畫,以維持整部影片的視覺統一,然後再交給動畫師(inbetweener)繪製中間張,偶爾這些inbetweens會回到動畫導演那邊清稿,不過之後都直接送往著色部門,我們這裡談的主角就是這些原畫師。
3. 日本動畫簡史,從森康二,到大塚康生,再到金田伊功
日本動畫一開始的時候跟迪士尼一樣,走的是全動畫的路線,注重人物表演與戲劇張力,像是這部1958年的影片,也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Panda and The Magic Serpent/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部影片由東映(Toei Animation)製作,其中對後輩影響最大的原畫師之一是森康二(Yasuji Mori),據他們回憶,許多人製作動畫都參考Animation by Preston Blair這本書。
之後是太陽王子(Princess of Sun(又譯"華倫王子"))這部影片的出現,高畑勲(Takahata Isao)導演,這部動畫長片被認為是開啟現代日本動畫的始祖,其中最知名的原畫師是大塚康生(Yasuo Otsuka),影響了包括宮崎駿等日後的動畫人,從影片裡可以看得出開始有sakuga的味道,一些鏡頭使用有限動畫,不過在影片高潮的時候,又轉變為全動畫的精緻度。
之後日本因為受到電視興起的影響,動畫產業一度蕭條,不過一些年輕動畫師還是一股腦投入這個產業,開始許多實驗性的手法,像是金田伊功(Yoshinori Kanada),他是第一位將誇張的透視風格帶入日本動畫的人,人物的造型非常隨興而風格化,在他的筆下,特效動畫藉由優美的線條呈現出一種有機的動感,是影響日本後代動畫非常深的一號人物。
4. 今石洋之的傳承
金田伊功的獨特風格被稱做 Kanada style,今石洋之(Hiroyuki Imaishi)則傳承了他的風格,開創了自己的Imaishi style,更極端的超風格化動態,人物從一個pose跳到另一個pose,如果Kanada在強化透視的話,今石洋之更是將這種透視誇張到一個極端,他另一個招牌風格是block shading的使用,他的作品不勝枚舉,像是Evangelion是他的成名作,FLCL則讓他的風格完全成熟,Dead Leaves是他首度執導的作品,之後他也執導了許多動畫,像是天元突破(Gurren Lagann)。
5. 板野一郎的彈幕馬戲革命
板野一郎(Ichiro Itano),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彈幕馬戲(missile circus或Itano Circus),飛彈不再是射擊然後爆炸這樣單調的表現,攝影機進入到動作之中,煙幕在畫面上變成一場視覺的表演,這樣的表現手法在超時空要塞(Macros)中發揚光大。
6. 大平晋也的超現實主義動畫
太平晉也(Shinya Ohira)的動畫之中,動作被極度的強化,造型常常特意被扭曲,甚至到off-model,他的動畫可以在FLCL,Animatrix或是Spirited Away中清楚地辨識出來。
7. 磯光雄與新寫實主義
日本現代動畫新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磯光雄(Mitsuo Iso),動畫的特色是非常pose to pose,這是Akira時代的動畫走向,以寫實為主,磯光雄的另一個特色是為了能對動態有完全的控制,動畫的中間張也不假手他人,完全由原畫師一人獨自完成。
吉成曜(You Yoshinari),不但是位著名的設計師(天元突破),同時也是位動畫師,特別擅長動作以及爆炸的動態,後者甚至被稱做吉成爆發(Yoshinari Explosion)。
8. 網路新世代
Ryo Chimo
Tomoyuki Niho
Shingo Yamashita
9. Why Animation Matters in Anime
動畫是故事的載體,故事藉由音樂,角色動畫,分鏡等等方式透過storytelling跟觀眾溝通,撇開技術不談,日本動畫為人詬病的常常是粗枝濫造的劇情,有時常常只為了動畫而動畫,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故事導向的日本動畫,So why Animation Matters in Anime?觀眾要感受到角色的悲傷,還是需要原畫師將人物情感呈現在銀幕上。
延伸閱讀:
Karisuma Animators
What is Sakuga Anime?
日本動畫大師作品集
日本动画简史
UPDATE:
網路上有另一篇關於這次演講的文章,對演說的內容有更詳盡的註解,下面是連結:
美國活動中介紹的日本動畫作畫
1. 引言/中村豐,大師級武打原畫師 (日本人習慣將key animator稱做原畫師,inbetweener稱做動畫師,雖然是很混淆的稱謂,不過這篇post仍舊使用這個稱呼習慣)
甚麼是sakuga,一般的日本動畫,因為預算的關係,動態都非常有限,常常是一張圖畫維持數秒之久,或是僅有嘴巴或是身體特定區域的動作,不過一部動畫當中,偶然你會看到非常流暢的動態以及每秒24格的全動畫,這些細緻的作品稱做sakuga,而且由一位原畫師單獨繪製完成,在美國動畫之中,一個鏡頭有可能由許多動畫師共同參與,主角由特定動畫師繪製,背景人物由其他人繪製,特效動畫也由另外專門的特效動畫師繪製,不過在日本,一位動畫師負責一整個鏡頭,像是這位有名的大師級動畫師-中村豐 (Yutaka Nakamura),這段流暢的打鬥場面全由他一人繪製。
2. 日本動畫的製作流程
日本動畫的製作程序,由故事板(storyboards)開始,導演將每個鏡頭指派給原畫師製作,這些原畫師稱做key animator,他們只繪製關鍵張的動作,之後將這些圖畫交給動畫導演(animation director),或是動畫總監(animation supervisor)清稿(clean up)每張圖畫,以維持整部影片的視覺統一,然後再交給動畫師(inbetweener)繪製中間張,偶爾這些inbetweens會回到動畫導演那邊清稿,不過之後都直接送往著色部門,我們這裡談的主角就是這些原畫師。
3. 日本動畫簡史,從森康二,到大塚康生,再到金田伊功
日本動畫一開始的時候跟迪士尼一樣,走的是全動畫的路線,注重人物表演與戲劇張力,像是這部1958年的影片,也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Panda and The Magic Serpent/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部影片由東映(Toei Animation)製作,其中對後輩影響最大的原畫師之一是森康二(Yasuji Mori),據他們回憶,許多人製作動畫都參考Animation by Preston Blair這本書。
之後是太陽王子(Princess of Sun(又譯"華倫王子"))這部影片的出現,高畑勲(Takahata Isao)導演,這部動畫長片被認為是開啟現代日本動畫的始祖,其中最知名的原畫師是大塚康生(Yasuo Otsuka),影響了包括宮崎駿等日後的動畫人,從影片裡可以看得出開始有sakuga的味道,一些鏡頭使用有限動畫,不過在影片高潮的時候,又轉變為全動畫的精緻度。
之後日本因為受到電視興起的影響,動畫產業一度蕭條,不過一些年輕動畫師還是一股腦投入這個產業,開始許多實驗性的手法,像是金田伊功(Yoshinori Kanada),他是第一位將誇張的透視風格帶入日本動畫的人,人物的造型非常隨興而風格化,在他的筆下,特效動畫藉由優美的線條呈現出一種有機的動感,是影響日本後代動畫非常深的一號人物。
4. 今石洋之的傳承
金田伊功的獨特風格被稱做 Kanada style,今石洋之(Hiroyuki Imaishi)則傳承了他的風格,開創了自己的Imaishi style,更極端的超風格化動態,人物從一個pose跳到另一個pose,如果Kanada在強化透視的話,今石洋之更是將這種透視誇張到一個極端,他另一個招牌風格是block shading的使用,他的作品不勝枚舉,像是Evangelion是他的成名作,FLCL則讓他的風格完全成熟,Dead Leaves是他首度執導的作品,之後他也執導了許多動畫,像是天元突破(Gurren Lagann)。
5. 板野一郎的彈幕馬戲革命
板野一郎(Ichiro Itano),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彈幕馬戲(missile circus或Itano Circus),飛彈不再是射擊然後爆炸這樣單調的表現,攝影機進入到動作之中,煙幕在畫面上變成一場視覺的表演,這樣的表現手法在超時空要塞(Macros)中發揚光大。
6. 大平晋也的超現實主義動畫
太平晉也(Shinya Ohira)的動畫之中,動作被極度的強化,造型常常特意被扭曲,甚至到off-model,他的動畫可以在FLCL,Animatrix或是Spirited Away中清楚地辨識出來。
7. 磯光雄與新寫實主義
日本現代動畫新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磯光雄(Mitsuo Iso),動畫的特色是非常pose to pose,這是Akira時代的動畫走向,以寫實為主,磯光雄的另一個特色是為了能對動態有完全的控制,動畫的中間張也不假手他人,完全由原畫師一人獨自完成。
吉成曜(You Yoshinari),不但是位著名的設計師(天元突破),同時也是位動畫師,特別擅長動作以及爆炸的動態,後者甚至被稱做吉成爆發(Yoshinari Explosion)。
8. 網路新世代
Ryo Chimo
Tomoyuki Niho
Shingo Yamashita
9. Why Animation Matters in Anime
動畫是故事的載體,故事藉由音樂,角色動畫,分鏡等等方式透過storytelling跟觀眾溝通,撇開技術不談,日本動畫為人詬病的常常是粗枝濫造的劇情,有時常常只為了動畫而動畫,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故事導向的日本動畫,So why Animation Matters in Anime?觀眾要感受到角色的悲傷,還是需要原畫師將人物情感呈現在銀幕上。
延伸閱讀:
Karisuma Animators
What is Sakuga Anime?
日本動畫大師作品集
日本动画简史
UPDATE:
網路上有另一篇關於這次演講的文章,對演說的內容有更詳盡的註解,下面是連結:
美國活動中介紹的日本動畫作畫
6/03/2011
Digital Domain製作動畫長片
好萊塢最大的後製/特效公司之一-Digital Domain打算進軍動畫長片領域,目前正在佛羅里達建立一個工作室,目標是製作故事導向的家庭電影,期望跟Sony ImageWorks或是最近的ILM一樣,都能在動畫電影龐大的市場利潤中分一杯羹。
不過這倒不是Digital Domain第一次說要自製動畫長片,從90年代中期開始Digital Domain就一直有這樣的計畫,也公開募股過,不過沒有得到太多投資者的支持,這次它獲得佛州政府美金70 million的鼓勵金,讓它在那設立工作室,同時也找來Brother Bears的導演之一Aaron Blaise加入團隊,看似熱鬧滾滾,不過動畫導演-Uli Meyer的一些話值得讓人深思:
"像後製/特效公司這類依賴真人電影的製作來說,通常都會想要發展自己的原創影片,這樣一來它可以不用跟其他特效公司競爭那些工作機會,從商業的角度看來當然是非常合理,英國的Framestore"替"人家製作了雙鼠記(A Tale Of Desperaux)這部動畫長片,不過沒有計畫製作自己的動畫長片,即便是一家成功的後製/特效公司,也不保證它就能直接轉型製作動畫長片,雇用一小撮在動畫長片公司待過的人是個開始,不過要是沒法建立起製作動畫長片該有的基礎結構,那麼這個團隊是走不遠的,這邊我說的基礎結構可不是指render farm或是毛髮軟體這些東西。
假設管理階層可以允許建立一個新的製作結構,那麼或許會有一些機會成功,要是能夠完成一部影片,在製作第二部影片之前,還是可以用這個團隊來繼續製作特效鏡頭,每次有這類某某某要發展動畫長片的新聞,我都非常希望這些人能夠看看之前失敗的例子,然後從中學習,希望他們可以成功,至於說它跟皮克斯一樣都將製作家庭電影,我想只要是好電影,那麼市場總是會有容納它的空間的"。
不過這倒不是Digital Domain第一次說要自製動畫長片,從90年代中期開始Digital Domain就一直有這樣的計畫,也公開募股過,不過沒有得到太多投資者的支持,這次它獲得佛州政府美金70 million的鼓勵金,讓它在那設立工作室,同時也找來Brother Bears的導演之一Aaron Blaise加入團隊,看似熱鬧滾滾,不過動畫導演-Uli Meyer的一些話值得讓人深思:
"像後製/特效公司這類依賴真人電影的製作來說,通常都會想要發展自己的原創影片,這樣一來它可以不用跟其他特效公司競爭那些工作機會,從商業的角度看來當然是非常合理,英國的Framestore"替"人家製作了雙鼠記(A Tale Of Desperaux)這部動畫長片,不過沒有計畫製作自己的動畫長片,即便是一家成功的後製/特效公司,也不保證它就能直接轉型製作動畫長片,雇用一小撮在動畫長片公司待過的人是個開始,不過要是沒法建立起製作動畫長片該有的基礎結構,那麼這個團隊是走不遠的,這邊我說的基礎結構可不是指render farm或是毛髮軟體這些東西。
假設管理階層可以允許建立一個新的製作結構,那麼或許會有一些機會成功,要是能夠完成一部影片,在製作第二部影片之前,還是可以用這個團隊來繼續製作特效鏡頭,每次有這類某某某要發展動畫長片的新聞,我都非常希望這些人能夠看看之前失敗的例子,然後從中學習,希望他們可以成功,至於說它跟皮克斯一樣都將製作家庭電影,我想只要是好電影,那麼市場總是會有容納它的空間的"。
6/02/2011
5/30/2011
四部動畫長片短評
飆風雷哥 (Rango)
Rango是ILM的第一部動畫長片,也是神鬼奇航的導演Gore Verbinski的第一部動畫長片,非常常見的故事結構,自我懷疑的主角掉到陌生的環境之中,扮演起另一個角色,充當起英雄,正要拯救眾人之時,身分被拆穿,剛剛獲得芳心的女友也唾棄他,不過經由某種感召,他還是回去,然後拯救大家,同時也肯定了自己。雖然是常見的故事結構,不過套在義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的劇情中,倒是有股特別的味道,導演真人電影的背景,讓這部影片在敘述上很不"卡通",當然也不會有那些大眼珠,圓滾可愛的角色,值得一看的影片。製作預算美金135個million,目前全球票房美金239個million。
糯米歐與茱麗葉 (Gnomeo and Juliet)
從電影術發明至今有無數的電影直接或間接改編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經典悲劇,有這樣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劇本在手,電影能不能夠拍得好就完全看導演說故事的能力了,可惜這部影片剛好是負面的那個例子,除了偶爾幽默的情節外,影片節奏緩慢,角色刻劃也不夠深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製作水準極高,觀賞流暢的人物動畫多少彌補了故事的缺憾。製作預算沒有公佈,有人估計美金25個million,也有人說美金30個million,總之目前全球票房美金177個million。
里約大冒險 (Rio)
里約大冒險大概是Blue Sky第一部歌舞類型的動畫長片吧,歌舞到讓我覺得有點像是在看寶萊塢電影,故事結構同樣也很常見,常見到完全沒有意外可言,有著缺陷的主角陰錯陽差淪落到陌生的環境中,這陌生的環境恰巧是他出生的地方,遇見了性格完全不同的同類,一同經歷某些冒險,然後彼此萌生愛意,不過在故事高潮前都要來個互相吃醋來隱藏自己對對方的好感,不過當女主角發生危險時男主角當然義無反顧英雄救美然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影片有著Blue Sky一直以來的品質,可惜故事可以再多加強些。製作預算美金90個million,目前全球票房美金428個million。
憶世界大冒險 (Memory Loss)
台灣的第一部電腦動畫長片,由幻想曲製作,預算8000萬台幣(美金2.7個million),跟上面幾部動畫的預算比起來,簡直不成比例(也凸顯了在台灣製作動畫的困難),不過這並不能給這部貧乏的影片當作藉口,從某個角度來看,有錢做片子你就可以有高的品質,高的製作水準,可是不見得會有好看的影片,相反的,一部預算低的電影一樣可以感動人心,一樣可以很好看,想像這部影片有著高水準的角色動畫跟美麗的render,如果還是同樣的說故事方式,我還是不覺得它會吸引人,技術對我來說不是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劇本與說故事上面,不過作為本土第一部電腦動畫長片,我還是鼓勵大家到戲院去看看。
糯米歐與茱麗葉 (Gnomeo and Juliet)
從電影術發明至今有無數的電影直接或間接改編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經典悲劇,有這樣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劇本在手,電影能不能夠拍得好就完全看導演說故事的能力了,可惜這部影片剛好是負面的那個例子,除了偶爾幽默的情節外,影片節奏緩慢,角色刻劃也不夠深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製作水準極高,觀賞流暢的人物動畫多少彌補了故事的缺憾。製作預算沒有公佈,有人估計美金25個million,也有人說美金30個million,總之目前全球票房美金177個million。
里約大冒險 (Rio)
里約大冒險大概是Blue Sky第一部歌舞類型的動畫長片吧,歌舞到讓我覺得有點像是在看寶萊塢電影,故事結構同樣也很常見,常見到完全沒有意外可言,有著缺陷的主角陰錯陽差淪落到陌生的環境中,這陌生的環境恰巧是他出生的地方,遇見了性格完全不同的同類,一同經歷某些冒險,然後彼此萌生愛意,不過在故事高潮前都要來個互相吃醋來隱藏自己對對方的好感,不過當女主角發生危險時男主角當然義無反顧英雄救美然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影片有著Blue Sky一直以來的品質,可惜故事可以再多加強些。製作預算美金90個million,目前全球票房美金428個million。
憶世界大冒險 (Memory Loss)
5/21/2011
丁丁歷險記 預告片
點擊上圖觀賞預告 |
what the... |
這裡提供一些影片的背景資訊,史蒂芬史匹柏與丁丁歷險記的緣分始於拍攝法櫃奇兵的時候,當時許多影評將兩部作品相比,史蒂芬史匹柏也非常喜愛這部漫畫,認為丁丁其實就是小朋友版的印第安那瓊斯,在1983年的時候,史蒂芬史匹柏與丁丁歷險記的作者艾爾吉(Hergé)終於會面,艾爾吉並不喜歡之前已經翻拍的真人或是卡通版丁丁,他認為史蒂芬史匹柏才能將丁丁詮釋好,所以將拍攝權賣給史蒂芬史匹柏,計畫拍攝真人電影的改編,雖然當時CG或mocap都不在計畫內,但寫實的走向自此定調。
不過史蒂芬史匹柏並不滿意完成的劇本,所以繼續拍攝他的聖戰奇兵,之後陸續一些導演都對丁丁表示過興趣,包括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不過都沒有結果。2001年的時候,史蒂芬史匹柏再次表示對丁丁歷險記拍攝的興趣,並且打算結合電腦動畫技術,2007年的時候,終於正式宣布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的拍攝計畫,並且找來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還有他的Weta Digital一起合作,在2008年的時候正式開始製作,預定今年耶誕節上映。
5/18/2011
5個陳腔濫調的視覺風格
另一篇Cracked.com上面的文章,5個討人厭的潮流讓所有影片看起來都一個樣(Annoying Trends That Make Every Movie Look the Same),柯恩兄弟影片中特殊的色調,駭客任務裡凝結的子彈時間,這些藉由新科技創造出來的特殊視覺效果讓影片更加獨特,不過獨特指的是只有這一個人這樣做,之後的模仿者讓這些視覺效果變得陳腔濫調,下面是我們常看到的幾個範例:
#5.
影片類型從顏色的色調就可以判斷出來,像是恐怖片好像都要是藍色調,末日影片都要是灰濛濛的,影片如果發生在沙漠的話,好像都要是黃黃的,連室內都一樣,彷彿攝影機是透過一罐尿液在拍攝一樣,而玩弄真實與虛幻的影片都是綠色調,基本上,看預告片的色調你大概就知道這部影片的類型了。
這樣的技術稱做數位顏色校正(digital color correction),在古早的時代,如果你希望你的影片看起來有一個特殊的色調,你需要費時費力地在拍攝當時,在燈光或是鏡頭上加上濾鏡,或是後製時讓影片曝光到你想要的模樣,這個過程很昂貴,所以通常只有那些真的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人願意多花這些功夫,或是他們有特殊的理由這麼作。
而現在,你只要點滑鼠幾下,你就可以讓你的影片很有這種藝術風味,柯恩兄弟雖然不是發明這個技術的人,不過他們的霹靂高手(Oh Brother, Where Art Thou)是第一部大量使用數位顏色校正的影片,至此之後,所有導演都變得懶惰,只期望用色調告訴觀眾這影片跟啥有關,而不是把劇本寫好。
#4.
除了那些特意的藍、綠、黃或灰色調外,其他所有影片似乎都只需要藍色與橘色這兩個顏色而已,不光只是影片,連海報也是一樣。
這是怎麼做的呢?人的皮膚通常都是橘色調,基本上你直接在色輪上挑出橘色的對比顏色即可,就是這麼簡單。
#3.
超慢動作效果,或是時間速度變化效果(Ramping),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你幾乎可以在所有動作片中看到這個效果,技術上是怎麼做的呢?基本上電影拍攝的時候不選擇一秒24格的拍攝方式,而是使用每秒48、96或是更高的格率(frame per second),這樣一來拍攝出來的影片再用一般速度(24FPS)播放的時候,因為有更多的畫面,動作自然也就變成慢動作了,駭客任務(The Matrix)大概是讓這潮流一發不可收拾的元兇吧。
#2.
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即使這部影片跟紀錄片一點關係都沒有,利用這項技術的主要概念就是,如果畫面技術拍得很爛的話,觀眾就會覺得很寫實,所以畫面不再讓你看清楚到底發生什麼狀況,而是讓你看不清楚,像是搶救雷恩大兵中粗粒子的畫面,像是古早新聞影片,手持攝影機晃動的效果等等,這其中許多是電影術發明以來一直想克服的技術缺陷,不過現在倒變成特殊效果在後製中特意加上,像是鏡頭正對光源造成的炫光現象(lens flares),現代的攝影機鏡頭幾乎都有加上一層反光層特意避開這種效果,現在畫面想要有lens flares只能在後製加上了。
#1.
3D立體效果讓影片看起來更糟,由其是你看過阿凡達或是玩具總動員3之後,同樣的戲院,同樣一副眼鏡,再看過超世紀封神榜(Clash of the Titans)之後,連立體電影的超級推手傑佛瑞凱森柏格(Jeff Katzenberg)都想殺了這個影片格式,最糟糕的大概就是最後的氣宗The Last Airbender吧,2D的版本反倒好看許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影片並不是用立體攝影機拍攝,它們只是拍好之後再轉成立體的格式,這樣讓成本節省許多,不過卻讓畫面效果大打折扣,換來的是可以因此用3D效果大打宣傳,所以只要多花10到15 million,就可以賺500 million(Clash of the Titans的全球票房),難怪許多人要這麼做了。
#5.
影片類型從顏色的色調就可以判斷出來,像是恐怖片好像都要是藍色調,末日影片都要是灰濛濛的,影片如果發生在沙漠的話,好像都要是黃黃的,連室內都一樣,彷彿攝影機是透過一罐尿液在拍攝一樣,而玩弄真實與虛幻的影片都是綠色調,基本上,看預告片的色調你大概就知道這部影片的類型了。
這樣的技術稱做數位顏色校正(digital color correction),在古早的時代,如果你希望你的影片看起來有一個特殊的色調,你需要費時費力地在拍攝當時,在燈光或是鏡頭上加上濾鏡,或是後製時讓影片曝光到你想要的模樣,這個過程很昂貴,所以通常只有那些真的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人願意多花這些功夫,或是他們有特殊的理由這麼作。
而現在,你只要點滑鼠幾下,你就可以讓你的影片很有這種藝術風味,柯恩兄弟雖然不是發明這個技術的人,不過他們的霹靂高手(Oh Brother, Where Art Thou)是第一部大量使用數位顏色校正的影片,至此之後,所有導演都變得懶惰,只期望用色調告訴觀眾這影片跟啥有關,而不是把劇本寫好。
The Ring |
Saw |
The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reboot |
除了那些特意的藍、綠、黃或灰色調外,其他所有影片似乎都只需要藍色與橘色這兩個顏色而已,不光只是影片,連海報也是一樣。
這是怎麼做的呢?人的皮膚通常都是橘色調,基本上你直接在色輪上挑出橘色的對比顏色即可,就是這麼簡單。
#3.
超慢動作效果,或是時間速度變化效果(Ramping),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你幾乎可以在所有動作片中看到這個效果,技術上是怎麼做的呢?基本上電影拍攝的時候不選擇一秒24格的拍攝方式,而是使用每秒48、96或是更高的格率(frame per second),這樣一來拍攝出來的影片再用一般速度(24FPS)播放的時候,因為有更多的畫面,動作自然也就變成慢動作了,駭客任務(The Matrix)大概是讓這潮流一發不可收拾的元兇吧。
#2.
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即使這部影片跟紀錄片一點關係都沒有,利用這項技術的主要概念就是,如果畫面技術拍得很爛的話,觀眾就會覺得很寫實,所以畫面不再讓你看清楚到底發生什麼狀況,而是讓你看不清楚,像是搶救雷恩大兵中粗粒子的畫面,像是古早新聞影片,手持攝影機晃動的效果等等,這其中許多是電影術發明以來一直想克服的技術缺陷,不過現在倒變成特殊效果在後製中特意加上,像是鏡頭正對光源造成的炫光現象(lens flares),現代的攝影機鏡頭幾乎都有加上一層反光層特意避開這種效果,現在畫面想要有lens flares只能在後製加上了。
#1.
3D立體效果讓影片看起來更糟,由其是你看過阿凡達或是玩具總動員3之後,同樣的戲院,同樣一副眼鏡,再看過超世紀封神榜(Clash of the Titans)之後,連立體電影的超級推手傑佛瑞凱森柏格(Jeff Katzenberg)都想殺了這個影片格式,最糟糕的大概就是最後的氣宗The Last Airbender吧,2D的版本反倒好看許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影片並不是用立體攝影機拍攝,它們只是拍好之後再轉成立體的格式,這樣讓成本節省許多,不過卻讓畫面效果大打折扣,換來的是可以因此用3D效果大打宣傳,所以只要多花10到15 million,就可以賺500 million(Clash of the Titans的全球票房),難怪許多人要這麼做了。
5/15/2011
5/08/2011
The Amazing World of Gumball
The Amazing World of Gumball據報導是卡通頻道歐洲企劃部(Cartoon Network Development Studio Europe)第一部通過製作的動畫影集,每集11分鐘,針對6~11歲的兒童,融合實景、2D與3D技術,生動有趣,創意十足,目前正在英國與美國上映中:
5/03/2011
4/26/2011
短片欣賞 - Neomorphus
位在巴西的Animatorio製作的一部動畫短片 - Neomorphus,它是Praepostere系列中的第二部,第一部可以在這個連結看到,這部偶動畫讓人直接聯想到奎氏兄弟的作品,同樣超現實的風格,同樣精緻而讓人充滿想像。
底下是幕後製作以及更多相關的連結:
Neomorphus官網
Animatorio官網
底下是幕後製作以及更多相關的連結:
Neomorphus官網
Animatorio官網
4/23/2011
5個好萊塢的祕密
5個好萊塢的祕密,讓你知道為什麼戲院裡有這麼多爛電影 5 Hollywood Secrets That Explain Why So Many Movies Suck,一篇精采又幽默的文章,如標題,今日的好萊塢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票房機器,生產線上不斷生產出來的影片充斥著CGI與特效的畫面掏空著觀眾,智性與感性卻極端貧乏。
5. 劇作家不用想原創的點子
好萊塢的原創劇本非常少見,像是2000年這一年,票房前25名中有23部改編自既有的創作,全部都是冷飯熱炒,你可能覺得電影是創作,所以電影拍攝最初的點子應該是從劇作家來的,因為這位劇作家有個故事想說,然後才拍攝成電影,如果你以為好萊塢的電影是這樣做出來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老萊塢,一部電影的點子通常都是從製作人(此人負責管拍電影的錢)來的,這個製作人可能心想,阿凡達這麼紅,看來大家很喜歡長得像貓的人物,那麼我們應該重拍霹靂貓吧,再加上幾個有名大明星的參與,將故事大綱定調,這時候才會去找劇作家開始動手劇本,換句話說,好萊塢劇作家的工作常常都只是填寫對白而已。
那麼那些劇作家的創作呢?有機會看到這些嘔心瀝血的創作搬上大銀幕嗎?別傻了,即便這個創作多麼地刻劃人性,感動人心,在好萊塢它們僅僅被當作spec script對待而已,spec script就像是試鏡,不管你的劇本多優秀,它只能替你爭取到替變形金剛4寫劇本的機會而已,有一些極少數的狀況能讓這些原創劇本出頭,不過這些劇本通常會被重新包裝成知名影片的系列,像是瞞天過海(Ocean's Twelve)或是終極警探2/3/4集的劇本其實都是原創的故事被重新改裝,所以如果你正在埋首一部鉅作的話,勸你省省吧,還不如想想神力女超人改編成電影可以怎麼掰。
4.為了國際市場,所有劇情都被簡化到腦殘的程度
所有好萊塢電影看起來都像遊戲一樣,一堆爆炸,一堆CGI的畫面,看這樣的電影讓人覺得自己像白癡,好萊塢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國際市場,所以必要將故事情節簡化到弱智的程度,這樣說當然不是指外國人都是傻蛋,而是當你的影片想要同時討好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的時候,故事就不得不簡化,試想一部電影要是關於一個住在美國中西部的平凡人,生活中遭遇的特定事物與細膩情感,東方人能夠體會嗎?
不過有個狀況是所有國家的人絕對都能夠理解的,那就是看到一個人被一隻5層樓高的機器人追的時候,這人一定得跑吧,另外劇本中的精彩對話,常常會在翻譯中被稀釋掉,喜劇中特別跟文化有關的部分也不容易被外國人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好萊塢為了國際市場喜歡將故事劇情簡化再簡化,最好的例子就是2012這部蠢片,它在美國境外可是賺了美金600多個million,那麼你說好萊塢會拍簡單還是複雜的電影呢?
3.製作中的電影常因很爛的理由被腰斬
"Development Hell"是指影片在前期發展中那段不明又混沌的階段,很多影片可能在媒體上短暫傳了一陣子然後就永遠消聲匿跡,有些可能是因為客觀的理由不得不停止繼續發展這部影片,有些則是特意被活埋,你知道嗎,好萊塢那些片場每年買下的劇本是實際拍攝出來影片的10倍之多,這意謂許多故事根本永遠不會被拍成,為什麼呢?只因為這些片場一旦擁有了這些故事的拍攝權,別人就不能拍,像外星人E.T,駭客任務,黑色追緝令這些影片,要是那些劇本沒有被轉手買下來的話,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些電影,那些劇本還跟其他無數不見天日的劇本一樣,堆在角落積灰塵。
劇本不見天日的理由有許多,另外的例子是迪士尼在90年代買下許多關於曲棍球的劇本,為什麼呢?只因為它們正有製作一部跟曲棍球有關的影片,不許其他影片製作相關的題材。片廠不只囤積劇本,有時拍好的影片也故意不上映,像是之前The Fantastic Four有拍過一部超低成本的改編電影,但完全沒有上過院線,只因為片場想要繼續保留拍攝權,還有像Weinstein在Miramax的時候,最惡名昭彰的是買下美國境外的影片,然後無限期地拖延上映時間,目的只是跟迪士尼要紅利的策略而已,像是李連杰跟甄子丹合演的Hiro就被他買下來,不過在美國拖了兩年都不上映,幸好因為昆汀塔倫提諾的介入,影片才得以重見天日。
2.分級制度惡搞
在電影分級上面,很多影片被MPAA編成NC-17,NC-17是美國的限制級影片(比限制級R更限制),你不可能在電視上看到,因為電視網拒絕放NC-17的影片,很多連鎖戲院也不放,你家旁邊的出租店可能也租不到,影片被標成NC-17,除了代表這影片是限制級外,也等於替這影片判了死刑,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NC-17的影片票房超過美金20個million,如果把美國舞孃這部影片排除的話,更沒有一部NC-17的影片票房超過美金12個million(為了做比較,你可以想像一下,像地球戰場這種超級大爛片都可以隨便賺個美金30 million),所以大片廠把持的MPAA手上有這個王牌的時候,你覺得他會拿來幹嘛,當然就是拿來搞獨立製作的影片,讓獨立製作不會成為對手,他們的電影出現幾句髒話就會變成NC-17,而要是有大片場撐腰,即便影片出現明顯的性愛(南方公園電影版),也頂多被標成R級。
1.周邊商品化助紂為虐
憑什麼皮克斯的汽車總動員(Cars)可以拍第二集?你可能會問,Pixar有那麼多影片可以拍第二集,為什麼是這部皮克斯評價最差的影片呢?答案是50億美元,光Cars的週邊商品就替迪士尼賺了至少50億美元,這還只是兩年前的數字,而像UP這部影片,有著非常棒的評價,反倒在上映前讓Pixar的股價往下掉,華爾街(那些搞次貸風暴的傢伙)認為缺少週邊商品會影響這部影片的票房成績,有些人甚至認為沒有玩具的動畫不成動畫,全球影片週邊商品的規模有1300多億之大,當然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對片場來說,搞周邊也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因為他們不用自己去做或賣這些玩具,他們只需要將這個權利賣給玩具製造業者,萬一玩具不賣錢,損失的是玩具業者,不是片廠,牽涉到龐大的金錢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是週邊商品主導了影片,影片反倒成為周邊商品的廣告,電影人的貞操何在啊?
另外則是置入性行銷(product placement),在好萊塢,特定產品的行銷人員可以取得劇本,跟劇作家開會,甚至寫特定的台詞,所以即使多麼不合理,你總是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各式商品,為了錢,電影人出賣自己的靈魂,這種狀況你只會在未來的影片中愈見愈多,這就是為什麼戲院中有這麼多爛電影。
以上文章摘要跟電影創作有關,剛好在Cartoon Brew也看到一個漫畫,關於電腦動畫電影的劇作,同樣諷刺好萊塢創意的貧乏。
5. 劇作家不用想原創的點子
好萊塢的原創劇本非常少見,像是2000年這一年,票房前25名中有23部改編自既有的創作,全部都是冷飯熱炒,你可能覺得電影是創作,所以電影拍攝最初的點子應該是從劇作家來的,因為這位劇作家有個故事想說,然後才拍攝成電影,如果你以為好萊塢的電影是這樣做出來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老萊塢,一部電影的點子通常都是從製作人(此人負責管拍電影的錢)來的,這個製作人可能心想,阿凡達這麼紅,看來大家很喜歡長得像貓的人物,那麼我們應該重拍霹靂貓吧,再加上幾個有名大明星的參與,將故事大綱定調,這時候才會去找劇作家開始動手劇本,換句話說,好萊塢劇作家的工作常常都只是填寫對白而已。
那麼那些劇作家的創作呢?有機會看到這些嘔心瀝血的創作搬上大銀幕嗎?別傻了,即便這個創作多麼地刻劃人性,感動人心,在好萊塢它們僅僅被當作spec script對待而已,spec script就像是試鏡,不管你的劇本多優秀,它只能替你爭取到替變形金剛4寫劇本的機會而已,有一些極少數的狀況能讓這些原創劇本出頭,不過這些劇本通常會被重新包裝成知名影片的系列,像是瞞天過海(Ocean's Twelve)或是終極警探2/3/4集的劇本其實都是原創的故事被重新改裝,所以如果你正在埋首一部鉅作的話,勸你省省吧,還不如想想神力女超人改編成電影可以怎麼掰。
4.為了國際市場,所有劇情都被簡化到腦殘的程度
所有好萊塢電影看起來都像遊戲一樣,一堆爆炸,一堆CGI的畫面,看這樣的電影讓人覺得自己像白癡,好萊塢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國際市場,所以必要將故事情節簡化到弱智的程度,這樣說當然不是指外國人都是傻蛋,而是當你的影片想要同時討好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的時候,故事就不得不簡化,試想一部電影要是關於一個住在美國中西部的平凡人,生活中遭遇的特定事物與細膩情感,東方人能夠體會嗎?
不過有個狀況是所有國家的人絕對都能夠理解的,那就是看到一個人被一隻5層樓高的機器人追的時候,這人一定得跑吧,另外劇本中的精彩對話,常常會在翻譯中被稀釋掉,喜劇中特別跟文化有關的部分也不容易被外國人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好萊塢為了國際市場喜歡將故事劇情簡化再簡化,最好的例子就是2012這部蠢片,它在美國境外可是賺了美金600多個million,那麼你說好萊塢會拍簡單還是複雜的電影呢?
3.製作中的電影常因很爛的理由被腰斬
"Development Hell"是指影片在前期發展中那段不明又混沌的階段,很多影片可能在媒體上短暫傳了一陣子然後就永遠消聲匿跡,有些可能是因為客觀的理由不得不停止繼續發展這部影片,有些則是特意被活埋,你知道嗎,好萊塢那些片場每年買下的劇本是實際拍攝出來影片的10倍之多,這意謂許多故事根本永遠不會被拍成,為什麼呢?只因為這些片場一旦擁有了這些故事的拍攝權,別人就不能拍,像外星人E.T,駭客任務,黑色追緝令這些影片,要是那些劇本沒有被轉手買下來的話,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些電影,那些劇本還跟其他無數不見天日的劇本一樣,堆在角落積灰塵。
劇本不見天日的理由有許多,另外的例子是迪士尼在90年代買下許多關於曲棍球的劇本,為什麼呢?只因為它們正有製作一部跟曲棍球有關的影片,不許其他影片製作相關的題材。片廠不只囤積劇本,有時拍好的影片也故意不上映,像是之前The Fantastic Four有拍過一部超低成本的改編電影,但完全沒有上過院線,只因為片場想要繼續保留拍攝權,還有像Weinstein在Miramax的時候,最惡名昭彰的是買下美國境外的影片,然後無限期地拖延上映時間,目的只是跟迪士尼要紅利的策略而已,像是李連杰跟甄子丹合演的Hiro就被他買下來,不過在美國拖了兩年都不上映,幸好因為昆汀塔倫提諾的介入,影片才得以重見天日。
2.分級制度惡搞
在電影分級上面,很多影片被MPAA編成NC-17,NC-17是美國的限制級影片(比限制級R更限制),你不可能在電視上看到,因為電視網拒絕放NC-17的影片,很多連鎖戲院也不放,你家旁邊的出租店可能也租不到,影片被標成NC-17,除了代表這影片是限制級外,也等於替這影片判了死刑,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NC-17的影片票房超過美金20個million,如果把美國舞孃這部影片排除的話,更沒有一部NC-17的影片票房超過美金12個million(為了做比較,你可以想像一下,像地球戰場這種超級大爛片都可以隨便賺個美金30 million),所以大片廠把持的MPAA手上有這個王牌的時候,你覺得他會拿來幹嘛,當然就是拿來搞獨立製作的影片,讓獨立製作不會成為對手,他們的電影出現幾句髒話就會變成NC-17,而要是有大片場撐腰,即便影片出現明顯的性愛(南方公園電影版),也頂多被標成R級。
1.周邊商品化助紂為虐
憑什麼皮克斯的汽車總動員(Cars)可以拍第二集?你可能會問,Pixar有那麼多影片可以拍第二集,為什麼是這部皮克斯評價最差的影片呢?答案是50億美元,光Cars的週邊商品就替迪士尼賺了至少50億美元,這還只是兩年前的數字,而像UP這部影片,有著非常棒的評價,反倒在上映前讓Pixar的股價往下掉,華爾街(那些搞次貸風暴的傢伙)認為缺少週邊商品會影響這部影片的票房成績,有些人甚至認為沒有玩具的動畫不成動畫,全球影片週邊商品的規模有1300多億之大,當然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對片場來說,搞周邊也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因為他們不用自己去做或賣這些玩具,他們只需要將這個權利賣給玩具製造業者,萬一玩具不賣錢,損失的是玩具業者,不是片廠,牽涉到龐大的金錢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是週邊商品主導了影片,影片反倒成為周邊商品的廣告,電影人的貞操何在啊?
另外則是置入性行銷(product placement),在好萊塢,特定產品的行銷人員可以取得劇本,跟劇作家開會,甚至寫特定的台詞,所以即使多麼不合理,你總是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各式商品,為了錢,電影人出賣自己的靈魂,這種狀況你只會在未來的影片中愈見愈多,這就是為什麼戲院中有這麼多爛電影。
以上文章摘要跟電影創作有關,剛好在Cartoon Brew也看到一個漫畫,關於電腦動畫電影的劇作,同樣諷刺好萊塢創意的貧乏。
4/17/2011
Meindbender 動畫作品
Meindbender是瑞典的一家動畫公司,一開始他們製作了一部動畫短片,實驗如何用Maxwell Renderer做出像是偶動畫中黏土那樣的特殊質感,結果讓他們非常滿意,他們將影片放到網路上,接著許多機會因此降臨,其中之一是Cartoon Network委託他們製作一系列的商標短片,下面是最近的一部作品,不光只是視覺,動畫,設計的趣味也都絕佳,這個連結有更多的資訊。
下面是其他Meindbender為CN製作的短片:
這個則是Meindbender一開始實驗的短片:
下面是其他Meindbender為CN製作的短片:
這個則是Meindbender一開始實驗的短片:
4/09/2011
如何看待批評
推薦一篇短文,Accepting critique like a pro - 像專業人士一般接受批評,動畫從業者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品味,要接受別人的意見有時相當困難,不過在專業領域中這卻是必要的,這篇文章針對一般動畫團隊中的製作人員,不過它同樣也適用於導演或是替雇主拍片的動畫人(或電影人),下面是幾個重點:
1. 別將批評太個人化
要記住,批評都是針對影片,而不是個人,除非給你批評的那個人特別沒人性,否則他們都是想讓影片更好,並無意攻擊你的個人缺陷。
2. 試圖了解給你批評的人的背景
跟非專業人士溝通最大的問題是你們用的語言完全不同,對方可能只會說,嗯,這跟我想像的不大一樣,不過這樣的批評基本上沒有任何用處,所以盡量讓對方更具體地說出他的感受,或是提供對方可以選擇的建議。
3. 問問題
光靠語言溝通來傳達意念非常困難,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或是問許多問題,在完全搞懂對方的意思後再繼續前進。
4. 記錄下這些批評
你或許覺得你可以記住所有導演說的話,事實上是,你沒辦法,所以一定要用文字記錄下對方給的批評。
5. 快速地更正
這裡快速的意思是當導演還在你的位子上時能夠快速地做出更正,沒有比現場修正到符合導演想法更有效率的。
6. 像男人一樣扛下這些批評
或是說,像女人一樣扛下這些批評,更正確地說法是,像專業人士一樣扛下批評,專業的人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他們不會落入莫名地防衛心態或是變得情緒化這些陷阱之中,每個動畫人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態,正面地看待批評,如果你不喜歡這些批評,那麼你還是有個人影片這個管道可以抒發,不是嗎。
1. 別將批評太個人化
要記住,批評都是針對影片,而不是個人,除非給你批評的那個人特別沒人性,否則他們都是想讓影片更好,並無意攻擊你的個人缺陷。
2. 試圖了解給你批評的人的背景
跟非專業人士溝通最大的問題是你們用的語言完全不同,對方可能只會說,嗯,這跟我想像的不大一樣,不過這樣的批評基本上沒有任何用處,所以盡量讓對方更具體地說出他的感受,或是提供對方可以選擇的建議。
3. 問問題
光靠語言溝通來傳達意念非常困難,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或是問許多問題,在完全搞懂對方的意思後再繼續前進。
4. 記錄下這些批評
你或許覺得你可以記住所有導演說的話,事實上是,你沒辦法,所以一定要用文字記錄下對方給的批評。
5. 快速地更正
這裡快速的意思是當導演還在你的位子上時能夠快速地做出更正,沒有比現場修正到符合導演想法更有效率的。
6. 像男人一樣扛下這些批評
或是說,像女人一樣扛下這些批評,更正確地說法是,像專業人士一樣扛下批評,專業的人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他們不會落入莫名地防衛心態或是變得情緒化這些陷阱之中,每個動畫人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態,正面地看待批評,如果你不喜歡這些批評,那麼你還是有個人影片這個管道可以抒發,不是嗎。
4/04/2011
短片欣賞 "小男孩與野獸" The Little Boy and The Beast
小男孩與野獸 (The Little Boy and The Beast) - Studio Soi的另一部短片,跟它另一部奧斯卡提名的動畫短片The Gruffalo一樣,贏得無數獎項,包括上海電視節的最佳外語動畫金獎,希望不久可以見到整部完整的影片。
4/01/2011
美國次貸危機動畫與幕後黑手
The Crisis of Credit Visualized (美國次貸危機短片)是Vimeo上面點擊率最高的動畫之一,利用簡單的動畫表現與視覺風格,它深入淺出地介紹次貸風暴的前因後果,值得一看 (含中文翻譯):
與它呼應的是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 - Inside Job (台譯:幕後黑手),同樣也是關於金融風暴的主題,藉由相關人士的訪談,你能夠更鉅細靡遺地認識風暴幕後的真相,知道那些人如何從風暴中獲得巨大利益卻還能全身而退,同樣非常具有教育意義,下面是預告片:
與它呼應的是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 - Inside Job (台譯:幕後黑手),同樣也是關於金融風暴的主題,藉由相關人士的訪談,你能夠更鉅細靡遺地認識風暴幕後的真相,知道那些人如何從風暴中獲得巨大利益卻還能全身而退,同樣非常具有教育意義,下面是預告片:
3/25/2011
3/15/2011
火星需要媽媽票房滑鐵盧
上個周末動畫圈最大的新聞應該是火星要媽媽 (Mars Needs Moms)的票房成績了,這部勞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執導的影片在2,440個3D立體戲院,其中包括200個IMAX廳上映,預算150個million的影片,即便有著3D電影的高票價,首周末卻只賺進6.8個million,號稱有著最尖端科技的動作捕捉系統,再加上最夯的3D立體效果,結果是一部Nikki Finke稱作"史上最賠錢的影片",這給那些擁抱3D立體電影以及motion capture的人甚麼啟示呢?
製作這部影片的公司- 打著performance capture旗幟的Imagemovers Digital則根本早已人間蒸發,相對的,Rango (飆風雷哥)上映第二周,這部預算135個million的動畫目前累積票房85個million,糯米歐與茱麗葉 (Gnomeo and Juliet)目前上映一個月,累積票房133個million,這些較"傳統"的電腦動畫影片顯然成績都比火星要媽媽亮眼得多。
製作這部影片的公司- 打著performance capture旗幟的Imagemovers Digital則根本早已人間蒸發,相對的,Rango (飆風雷哥)上映第二周,這部預算135個million的動畫目前累積票房85個million,糯米歐與茱麗葉 (Gnomeo and Juliet)目前上映一個月,累積票房133個million,這些較"傳統"的電腦動畫影片顯然成績都比火星要媽媽亮眼得多。
3/12/2011
2011年動畫長片一覽 Part II
今年除了這篇文章中介紹的動畫長片之外,預料也會有許多獨立製作冒出來,下面是幾部已經有預告的影片。
野蠻人羅納 (Ronal the Barbarian) (丹麥)
這部丹麥的動畫長片野蠻人羅納 (Ronal the Barbarian),由一家成立不久的公司Einstein Film製作,右邊連結的這篇文章有更詳細的介紹,RONAL THE BARBARIAN Brings Babes, Balls And Muscles To 3D!。
O Apóstolo (西班牙)
一部偶動畫技術製作的動畫長片,據說是西班牙第一部預算高達9.6個million的動畫影片,由Shoreline Entertainment製作,這個與這個連結有更多資訊。
佛陀:美麗的紅色沙漠 (Buddha: Akai sabaku yo! Utsukushiku) (日本)
這部動畫改編自大師手塚治虫的漫畫作品,影片將以三部曲的形式推出,據說光第一部就花費10億日圓製作,同時也請來許多知名演員配音。
追逐繁星的孩子 (Children Who Chase Lost Voices from Deep Below) (日本)
新海誠最新的作品,也是目前為止他製作的影片中最長的一部。
Koochie Koochie Hota Hain (印度)
一部寶萊塢的動畫長片。
Orla Frøsnapper (丹麥)
另一部丹麥製作的動畫長片。
野蠻人羅納 (Ronal the Barbarian) (丹麥)
這部丹麥的動畫長片野蠻人羅納 (Ronal the Barbarian),由一家成立不久的公司Einstein Film製作,右邊連結的這篇文章有更詳細的介紹,RONAL THE BARBARIAN Brings Babes, Balls And Muscles To 3D!。
O Apóstolo (西班牙)
一部偶動畫技術製作的動畫長片,據說是西班牙第一部預算高達9.6個million的動畫影片,由Shoreline Entertainment製作,這個與這個連結有更多資訊。
佛陀:美麗的紅色沙漠 (Buddha: Akai sabaku yo! Utsukushiku) (日本)
這部動畫改編自大師手塚治虫的漫畫作品,影片將以三部曲的形式推出,據說光第一部就花費10億日圓製作,同時也請來許多知名演員配音。
追逐繁星的孩子 (Children Who Chase Lost Voices from Deep Below) (日本)
新海誠最新的作品,也是目前為止他製作的影片中最長的一部。
Koochie Koochie Hota Hain (印度)
一部寶萊塢的動畫長片。
Orla Frøsnapper (丹麥)
另一部丹麥製作的動畫長片。
3/06/2011
電子產品的故事
當全球沉浸在ipad2的熱潮中,讓你也蠢蠢欲動的時候,你該冷靜想想,你真的需要"使用"它嗎?還是只是hype讓你想"擁有"它,這些3C商品不管自稱有多綠,被製造出來的時候消耗了多少的能源,被丟棄的時候又製造了多少汙染,只是因為你買了它,而這也正好是那些企業想要的,盡快推出新產品,讓你將舊產品丟棄(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這些3C商品看起來有多潮,它們都是designed for the dump。
企業要你沒幾個月就將商品淘汰,好讓他們可以持續賺錢,他們怕領著低工資的中產階級消費不起這些商品,為了壓低價格,所以將原本屬於自己國家勞工的工作都外包到薪資更加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而這些國家的承包企業也最不在乎將成本外部化(externalize the cost of production),當這些本地企業主向白人誇耀自己生產成本可以壓得多低的同時,他沒讓大家知道的是他將原本自己應該負擔的成本都外部化了,在自己賺錢的同時,他們省下提升設備安全性的預算,或是拒絕支付員工超時工作應該負擔的錢,讓員工自行吸收這些健康成本,他們省下減低汙染設備需要的預算,將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讓所有人負擔這些環境成本。
這一切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就是那些死前喊沒錢,死後留下大批遺產的企業主,你呢,只是接受媒體與行銷的洗腦,買呀買,不過你該仔細想想,買下這些商品的同時,事實上你也是在鼓勵這樣的模式,而設計師們,你們的創意應該放在設計更耐用,更有更新彈性的商品上頭,而不是只把環保當作廣告的假綠商品上啊。
Labels:
雜想 (misc)
2/28/2011
the Oscar goes to...
83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下面是得奬者:
最佳動畫長片:
玩具總動員 3 (Toy Story 3)
導演:李安克里奇 (Lee Unkrich)
最佳動畫短片:
失物 (The Lost Thing)
導演:安得魯魯西曼 (Andrew Ruhemann)與陳志勇 (Shaun Tan)
另外這些也是我們必需要知道的得獎者:
最佳美術指導:魔境夢遊 (Alice In Wonderland)
藝術指導: Robert Stromberg/場景佈置: Karen O'Hara
最佳視覺特效:全面啟動 (Inception)
Paul Franklin/Chris Corbould/Andrew Lockley/Peter Bebb
最佳原著劇本: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劇作:David Seidler
最佳改編劇本:社群網站 (The Social Network)
劇作:Aaron Sorkin
最佳導演: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導演:湯姆胡柏 (Tom Hooper)
最佳影片: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同時也贏得另外3個獎項)
製作人:Iain Canning/Emile Sherman/Gareth Unwin
完整得獎者名單在這個連結,恭喜這些得獎者。
最佳動畫長片:
玩具總動員 3 (Toy Story 3)
導演:李安克里奇 (Lee Unkrich)
最佳動畫短片:
失物 (The Lost Thing)
導演:安得魯魯西曼 (Andrew Ruhemann)與陳志勇 (Shaun Tan)
另外這些也是我們必需要知道的得獎者:
最佳美術指導:魔境夢遊 (Alice In Wonderland)
藝術指導: Robert Stromberg/場景佈置: Karen O'Hara
最佳視覺特效:全面啟動 (Inception)
Paul Franklin/Chris Corbould/Andrew Lockley/Peter Bebb
最佳原著劇本: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劇作:David Seidler
最佳改編劇本:社群網站 (The Social Network)
劇作:Aaron Sorkin
最佳導演: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導演:湯姆胡柏 (Tom Hooper)
最佳影片: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同時也贏得另外3個獎項)
製作人:Iain Canning/Emile Sherman/Gareth Unwin
完整得獎者名單在這個連結,恭喜這些得獎者。
2/27/2011
讀者票選奧斯卡得獎者
台北時間明天一早你就會知道今年奧斯卡獎落誰家,下面是這個禮拜各位讀者票選最佳動畫長片與最佳動畫短片的結果:
最佳動畫長片:
馴龍高手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最佳動畫短片:
日與夜 (Day and Night)
最佳動畫長片:
馴龍高手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最佳動畫短片:
日與夜 (Day and Night)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