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動畫產業從80年代以後挾著低廉的勞力,就一直是以代工為主,直到最近中國大陸或韓國以及東南亞動畫產業的興起,台灣的地位因此逐漸被取代,產業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所以很多自製片因而誕生,不過因為這些影片故事以及製作品質的問題,開始讓許多人討論或許是因為長期代工的關係,導致動畫產業前製人才的缺乏,讓人覺得台灣只是個有動畫勞力,卻沒有前製創意人員的地方。
我在這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想法,台灣動畫長片的問題是因為缺乏前置人才嗎?還是不會利用前製人才呢?我認為問題頃向於後者,首先從漫畫的創作談起,相對於真人電影使用現成的視覺來說故事,動畫與漫畫都同樣是使用人造的視覺來說故事,不管是手繪的還是電腦繪圖,只是動畫多了時間向度的考量,所以在製作階段上更為複雜,但基本上這兩個媒介從某個角度來看是非常類似的,甚至動畫前製中的故事版階段幾乎是跟漫畫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很多動畫改編自漫畫,美國也是如此,除了因為對製作人來說,暢銷的漫畫在市場上已經通過考驗,另外也是因為視覺化的呈現方式,提供完成後的影片一定的樣板,所以有些製作人甚至要求想要拍長片的動畫創作者先推出漫畫,重點是,漫畫跟故事板(story boards)的接近,等於是提供了長片的藍圖。
然後再看看台灣漫畫界的狀況,目前漫畫界完全一片日式風格就先不說了,回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漫畫創作狀況可謂百家爭鳴,從歡樂漫畫(1989-1988)到星期漫畫(1989-1991)裡的長篇連載,大部分的創作不但娛樂性十足,而且各具獨特的美術風格,像是鄭問的「阿鼻劍」或「刺客列傳」,麥仁杰的「天才超人頑皮鬼」,曾正忠的「遲來的決戰」或「大兵日記」,陳弘耀的「一刀傳」,赦幼祥的「黑檸檬」,傑利小子的「變變俱樂部」,任正華的「修羅海」,林政德的「YOUNG GUNS」等等,如果漫畫與動畫前製這麼類似的話,我認為這代表台灣在動畫前置方面的人才並不是沒有(現在就不知道了,從1990年少年快報爆紅後,本土創作大概就被日系殺光了吧),那問題到底在哪呢?首先是這些漫畫創作者在動畫產業是沒有生存空間的,一來各大動畫公司因為代工的關係,不需要自製片人才,二來即使開始在作自製片,通常導演群都是從內部資深員工晉升,除非靠關係,否則是沒有外來人主導的機會,另外漫畫創作因為規模小的關係,通常自由度高,漫畫作者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但是動畫長片預算高,人員多,自然就一堆狗屎倒灶的事情會發生,尤其是從經理或是資金來源對創意的干涉,結果最後就是失敗的影片。
當然自製動畫長片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不能說只是因為缺少前製人才的關係,反而我認為這部分所造成的影響不會比錯誤的管理(bad management)大,而且人才少的不只前製而已,難道製作(動畫、繪圖,到後製的聲音、配音、剪接)人才就不缺嗎?從近年來這些台灣動畫公司推出的長片來看,我認為答案是缺得不得了,舉宏廣的紅孩兒為例,在製作上面,動畫水準大概只比電視卡通好一些,配音則根本是只有到學生作品的程度,這樣的影片不叫好也不叫座,難道只能歸咎於缺乏前製人才嗎?
結論:我不認為台灣缺乏創意的人才,或是缺乏前製的人才,但是我認為台灣的確缺乏可以整合這些人才的一股力量,這鼓力量可能是來自一個想要拍好長片,也尊重創作者的公司,也有可能是一筆資金讓這些人有機會作這樣的創作,不過更重要的是,電影創作者不是光靠著理想就可以過活的,當初星期或是歡樂的停刊似乎都是因為財務問題,產品光叫好卻不叫座是沒有用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漫畫家現在都到大陸去發展,因為市場的關係,動畫產品也一樣,市場的開拓絶對是產業發展必要作的事。
6 comments:
寫得很好啊!雖然台灣動漫產業的破產,或者反過來日美的成功,都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但我近年更加傾向認為這主要是商業人才而非創作人才的問題:我們有好作品但沒有人會推會賣。美日的成功,不只是創作者一方的功勞,出版公司下的功夫絕對不會比創作者小。如果說創意產業是一項商務產業的話,那它的成立就不會只是「創意」的問題,而在於能不能讓它形成「產業」。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也許是理解創作而能掌握商機推動作品的商業人才。
如果說, 不只是前製沒人才, 製作跟後製,到行銷都沒人才. 也許太傷自家人的心.
不過, 整個產業鏈的不完整有很大的影響. 有時候有資金,可是找到錯誤的領隊. 有時候領隊很有能力,資源不足,或者下面的人程度太差. 基本上很難有好作品出現,就算有了好的作品,沒人賣過動畫,也很難賣一次就成功. 而下一次好作品再出現,又不知道是哪年了.
不過大家一起慢慢走, 也會有走到的一天.
是啊 我完全同意你的說法 錯誤的領隊或是能力不足導致失敗作品的例子蠻多的 不過倒是沒有好的動畫長片出現的例子 當然也就遑論賣得好不好了 這是我個人的感覺
...如果漫畫與動畫前製這麼類似的話,我認為這代表台灣在動畫前置方面的人才並不是沒有...
這樣的推論方式似乎太過簡化台灣動畫產業面臨的問題, 有能力的漫畫家, 並不代表亦擁有動畫前製的能力, 美國PIXAR, 日本宮崎駿所製作的動畫, 並非僅是單純的漫畫改編.
...首先是這些漫畫創作者在動畫產業是沒有生存空間..., 漫畫家進不進動畫產業, 應是個人問題, 而不應歸咎於產業的不合理性, 我認同您所言: 漫畫跟故事板(story boards)的接近,等於是提供了長片的藍圖。但是漫畫家參與動畫產業的前製, 就代表台灣動畫有前製的人才, 是有待商榷的. 台灣在動畫前製階段創意人才(包括: 編劇, 導演等)的缺乏, 是不爭的事實.
首先請分辨清楚 有沒有動畫前製人才跟有沒有動畫前製能力是兩回事 有動畫前製能力不但要有人才 也要有pipeline跟人員管理的能力才行 問題牽涉的範圍更廣 不過單就漫畫人才來說 在美國像是Frank Miller在Sin City及300 Mike Mignola在Hell Boy Peter Laird在TMNT中 這些漫畫家在電影裡不管是編劇或導演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更不用提日本漫畫改編動畫的情形 所以這些漫畫人才難道沒辦法在動畫中表現嗎 至於說台灣缺乏編劇導演人才 或許台灣是沒有像好萊塢這樣人才濟濟 但是每年優良劇本獎不乏出色的作品 所以再回頭想想 難道缺乏人才是唯一的問題嗎 或是有沒有可能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其他環節 像是管理或是製作上頭
老實說,媽祖有種還停在紅孩兒的時候,如果不論那些特效而言,應該能介定在花木蘭時候的感覺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