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08

2007年台灣動畫產業印象

這篇post名為台灣動畫產業印象,之所以稱之為印象,是因為這些都是個人的觀察與在台灣業界工作的朋友談話之後有感而發,如有偏頗或是切中要點,也歡迎指正或是提出自己的想法。

從70,80年代以來,台灣動畫產業因為價格優勢的關係,一直是以代工手繪電視卡通為主,不過近幾年來不管是韓國,大陸還是東南亞都已經讓台灣不再具有競爭力,因此,就像其他新興地區一樣,意識到自製內容的重要性,開始專注在內容產業上,電視動畫因為預算和品質跟電影比較起來較低,銷路也比較有彈性,是許多公司開始製作的類型,但也有部分公司開始企劃長片的製作。

不過眼前的挑戰重重,以廣面來說,台灣市場小,所以不管是華人區域還是西方,能夠將產品推出台灣外的這些區域就是重點所在,這時不光只是影片製作本身的問題,影片發行或行銷的通路是否存在就是關鍵,或者是否能夠跟好萊塢或其他已經具有國際發行通路的公司共同製作,進而推展到國外(像Imagi的模式),以擴充市場。

另外是教育的問題,這句話可能會引起許多人的反感,不過坦白地說,台灣的動畫教育似乎無法跟動畫產業銜接。其實目前國內有動畫相關科系的學校應該不算少,輔大應用美術系,板橋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世新的數位多媒體藝術系,實踐的媒體傳達設計系,大葉大學,雲林科技大學等等,這些學校都有提供動畫相關的課程,不過從學生作品的風格與規劃課程看來,學校教育重藝術卻不重技術,培養的人才畢業後到頭來還是需要另外訓練以符合業界的需求。

動畫作品可以很粗略地分為兩類,敘述類動畫(或角色動畫,故事動畫)與純藝術動畫(或實驗動畫,前衛動畫),前一類專注於娛樂性,不管是在故事上還是視覺上,是觀眾較容易接受的類型,後一類專注於作者個人的表現,不管是在媒材上還是內容或是敘述上都企圖突破傳統,一個理想的環境是兩者平衡地存在,敘述類動畫滿足普羅大眾情感與娛樂需求,而純藝術動畫則給敘述動畫前進的靈感,不過就像台灣影評一面倒地偏好蔡明亮或是侯孝賢,動畫教育上頭似乎也一樣一面倒地偏重純藝術動畫,這些有視覺的美感,卻沒有動態美感的作品或許深具藝術價值,不過要培養走傳統敘述路線的人才其實更難也更花時間,動畫是技術也是藝術,兩者缺一不可,即便是法國,他們的動畫學校也非常注重基本功的教育,那麼我們的動畫學校是否需要調整一下訓練方式呢?

另外從狹面來看,則有製作的問題,我相信台灣公司都面臨這樣的困境,當有機會製作長片時,卻發現有長片製作經驗或是長片製作水準的人才寥寥無幾(很可惜地,80年代電視卡通代工的黃金時期所培養的許多人才似乎在電腦動畫領域常常適應不良),這些人才的缺乏不光只是writer,storyboard artist,modeler,animator等等這些實際製作的artists,也缺乏更高層的art director,各環節的supervisor,甚至director等等,所以往往容易看到實際製作上員工技術與經驗不足,或是在管理上外行領導內行的狀況,又因為管理問題的關係,讓員工專業更難提升,以致於落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

另外動畫從業人員待遇普遍偏低,沒有經驗的新進人員通常起薪都在月薪2萬多台幣,有製作經驗的大概3萬多,而有經驗又不錯的則在4萬5萬,這數字顯然低於主計處公佈的台灣平均薪資所得,另外則有加班問題等等,造成artists容易對業界失去熱誠,即使是製作自創內容的動畫,被對待的方式還是像作代工一樣,感覺還是被剝削的工人,不但喪失了個人的生活,對未來也沒有太多期望。

在台灣政府的數位內容計畫以及電腦動畫補習班的廣告膨脹之下,看起來台灣動畫界似乎欣欣向榮,不過在這個假象之下隱藏了許多嚴重的問題,產業健康出狀況通常不是單一個環節造成,而是各個面向都有問題存在導致最後的結果,期待新的一年能有新的展望,大家一起努力突破難關,祝2008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延伸閱讀: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

2 comments:

Unknown said...

確實是這樣狀況!

錫翁 said...

自身只是一般的 ACG 消費者而已,不過也是蠻希望台灣能夠在 ACG 創造盡點力;最近日本的動漫界不景氣其實也有些文章在台灣流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