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篇Cracked.com上面的文章,5個討人厭的潮流讓所有影片看起來都一個樣(
Annoying Trends That Make Every Movie Look the Same),柯恩兄弟影片中特殊的色調,駭客任務裡凝結的子彈時間,這些藉由新科技創造出來的特殊視覺效果讓影片更加獨特,不過獨特指的是只有這一個人這樣做,之後的模仿者讓這些視覺效果變得陳腔濫調,下面是我們常看到的幾個範例:
#5.
影片類型從顏色的色調就可以判斷出來,像是恐怖片好像都要是藍色調,末日影片都要是灰濛濛的,影片如果發生在沙漠的話,好像都要是黃黃的,連室內都一樣,彷彿攝影機是透過一罐尿液在拍攝一樣,而玩弄真實與虛幻的影片都是綠色調,基本上,看預告片的色調你大概就知道這部影片的類型了。
這樣的技術稱做數位顏色校正(digital color correction),在古早的時代,如果你希望你的影片看起來有一個特殊的色調,你需要費時費力地在拍攝當時,在燈光或是鏡頭上加上濾鏡,或是後製時讓影片曝光到你想要的模樣,這個過程很昂貴,所以通常只有那些真的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人願意多花這些功夫,或是他們有特殊的理由這麼作。
而現在,你只要點滑鼠幾下,你就可以讓你的影片很有這種藝術風味,柯恩兄弟雖然不是發明這個技術的人,不過他們的霹靂高手(Oh Brother, Where Art Thou)是第一部大量使用數位顏色校正的影片,至此之後,所有導演都變得懶惰,只期望用色調告訴觀眾這影片跟啥有關,而不是把劇本寫好。
|
The Ring |
|
Saw |
|
The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reboot |
#4.
除了那些特意的藍、綠、黃或灰色調外,其他所有影片似乎都只需要藍色與橘色這兩個顏色而已,不光只是影片,連海報也是一樣。
這是怎麼做的呢?人的皮膚通常都是橘色調,基本上你直接在色輪上挑出橘色的對比顏色即可,就是這麼簡單。
#3.
超慢動作效果,或是時間速度變化效果(Ramping),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你幾乎可以在所有動作片中看到這個效果,技術上是怎麼做的呢?基本上電影拍攝的時候不選擇一秒24格的拍攝方式,而是使用每秒48、96或是更高的格率(frame per second),這樣一來拍攝出來的影片再用一般速度(24FPS)播放的時候,因為有更多的畫面,動作自然也就變成慢動作了,駭客任務(The Matrix)大概是讓這潮流一發不可收拾的元兇吧。
#2.
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即使這部影片跟紀錄片一點關係都沒有,利用這項技術的主要概念就是,如果畫面技術拍得很爛的話,觀眾就會覺得很寫實,所以畫面不再讓你看清楚到底發生什麼狀況,而是讓你看不清楚,像是搶救雷恩大兵中粗粒子的畫面,像是古早新聞影片,手持攝影機晃動的效果等等,這其中許多是電影術發明以來一直想克服的技術缺陷,不過現在倒變成特殊效果在後製中特意加上,像是鏡頭正對光源造成的炫光現象(lens flares),現代的攝影機鏡頭幾乎都有加上一層反光層特意避開這種效果,現在畫面想要有lens flares只能在後製加上了。
#1.
3D立體效果讓影片看起來更糟,由其是你看過阿凡達或是玩具總動員3之後,同樣的戲院,同樣一副眼鏡,再看過超世紀封神榜(Clash of the Titans)之後,連立體電影的超級推手傑佛瑞凱森柏格(Jeff Katzenberg)都想殺了這個影片格式,最糟糕的大概就是最後的氣宗The Last Airbender吧,2D的版本反倒好看許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影片並不是用立體攝影機拍攝,它們只是拍好之後再轉成立體的格式,這樣讓成本節省許多,不過卻讓畫面效果大打折扣,換來的是可以因此用3D效果大打宣傳,所以只要多花10到15 million,就可以賺500 million(Clash of the Titans的全球票房),難怪許多人要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