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行系統對電影產業的重要性,就跟商品需要經銷管道一樣,而電影是如何發行的呢?在HowStuffWorks.com上有篇文章簡單地解釋了這個過程:
通常一部電影從製作開始到觀眾到電影院觀賞通常經過這些步驟:
1. 有個人有點子
2. 他利用這些點子形成個輪廓,用來推銷這個點子
3. 有興趣的電影公司或是個人投資者買下這個點子的版權
4. 劇作家、製作人、導演、工作人員等等被聚集在一起開始製作這部電影
5. 電影製作完成,送到電影公司
6. 電影公司和發行公司簽訂發行契約
7. 發行公司決定要製作多少個放映拷貝
8. 發行商將電影放給代表戲院的談判者看,這些人決定那些戲院會放這部影片
9. 戲院代表和發行公司針對契約談判
10. 放映拷貝在電影首映前幾天送到戲院之中
11. 戲院根據與發行商的契約,放映電影一段時間
12. 觀眾買票看電影
13. 放映期結束,戲院將放映拷貝還給發行商,並且依照契約給付票房所得
這些是一般的流程,其中的一些步驟可能會合併在一起,也或許會有更多步驟,就看影片的個別狀況,尤其是對獨立製作而言,差異可能更多。
有人說過,拍一部電影不見得會比發行一部電影更困難,因為發行一部電影不光只是需要大量的錢和時間,發行公司也會考量這部電影會不會讓他們的投資得以回收,有大電影公司或是大明星、大導演的背書,都可以讓電影公司在跟發行商協商契約時更具籌碼,而沒有大明星、大公司的獨立製片者通常利用影展的機會吸引發行商的注意,一旦發行商有興趣,那麼兩邊就會開始針對發行契約進行談判。
一般而言,發行契約的簽訂都是根據這兩種模式:
1. 租賃 (Leasing)
2. 利潤分攤 (Profit sharing)
在租賃的模式之中,發行公司付給電影公司一定的價碼,購買電影的發行權,而利潤分攤的模式則是發行公司取得一部份的淨利潤,通常是10%到50%不等,兩種模式依據電影票房的表現各有好壞,談判的目的就是雙方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大部分有規模的電影公司都有自己的發行公司,像是迪士尼擁有Buena Vista,有自己擁有的發行公司的好處是發行契約容易談,因為錢都是在同一家母公司底下流動,而且也不必跟別人分享利潤,不過這也是壞處,因為要是一部昂貴的電影不賣座,也沒有人可以一起分攤成本,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一些電影公司都選擇聯合發行一些大片,像是星際大戰前傳第一集,影片完全由LucasFilm製作,而發行則由Fox負責。
一旦發行商取得發行權,那麼它除了提供影片拷貝給戲院外,因為一般來說發行商也同時取得電影在DVD、有線電視、電影音樂CD等等的週邊發行權(ancillary rights),所以他們會開始為電影的公開上映擬定策略,可能依據的因素有,電影公司的名氣、設定的觀眾群、明星魅力、關於電影的訪間耳語、上映檔期等等。
當然,要是一部電影什麼條件都具備,由大公司製作、大明星演出、又有好故事配合,那麼首映大概八九不離十一定會成功,但要是電影有大明星,但欠缺讓票房持續的魅力,那麼發行商的策略是在第一輪時就會儘可能安排愈多的戲院放映,愈多戲院同時放映意謂著放映拷貝的數量將增加,發行商得聰明地決定放映拷貝的數目,每個放映拷貝成本大約$1500到$2000美元之間,所以發行商所決定的數目一定要能保證最大的功效,美國共37,000個廳(廳的數量,並非指戲院數量,一個戲院可能不只一個廳)中,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都會區,在3000廳舉行首映(一般電影的規模),光放映拷貝本身的成本就要6個million了,所以發行商一定要仔細估算戲院上映數量。
大部分的戲院都有經紀人跟發行公司談判,談判通常詭譎多端,有時候經紀人會買下他們不感興趣的影片,只為了要得到他們真正想要的影片,而發行商也要妥善分配影片給同一區域中的不同戲院,確保以後跟所有人都還能繼續愉快地合作,偶爾戲院也會得到獨家或是特別的放映權。
跟發行商與電影公司的關係一樣,戲院與發行商也要簽定契約,通常有兩種模式:
1. 喊價 (Bidding)
2. 百分比 (Percentage)
在第一種模式中,戲院付出一定的金額取得放映權,比如說,一個戲院可能出$100,000取得一部新的電影四個禮拜的放映權,四週內票房要是$125,000的話,那麼他們就賺了$25,000,但要是票房只有$75,000的話,他們就虧了$25,000,很少有戲院是用喊價的模式,通常戲院跟發行商都是以票房百分比分攤的模式合作,在這種模式下,雙方面會決定這些內容:
1. 雙方談判戲院每週固定開銷的數目(house allowance),這是一個固定的金額
2. 雙方確定票房淨收入的百分比數目,所以票房總金額扣除固定開銷金後的數目就確定了
3. 雙方確定票房總收入的百分比數目
4. 雙方確定放映時間(檔期)長度
發行商通常得到票房的絕大部分收入,因為他們得到的利潤是依據票房總收入百分比和票房淨收入百分比,選擇兩個之中比較大的一個計算,這種狀況其實很不可思議,舉個例子:戲院A和發行商B要放映一部新電影,戲院提出的固定開銷金金額是每週$4,500,以淨收入計算的話,前兩週給發行商的錢是票房淨收入的95%,第三週90%,第四週則是85%,而依據票房總收入計算的話,百分比是前兩週70%,第三週60%,第四周50%,所以得到下面這些數字:
你可以發現,第一週到第三週,以票房總收入百分比計算出來的錢比較多,第四週則是以票房淨收入百分比計算出來的比較多,所以發行商前三週拿總收入百分比的利潤,第四週則拿淨收入百分比的利潤,所以事實上對戲院來說,第一週打平,第二週虧錢,第三週和第四週才有賺頭。
影片本身事實上對戲院經營者來說是虧本出售的物品 (loss leader),目的是要吸引觀眾到戲院之中,戲院實際上是靠販賣飲料或是爆米花等等這些零食賺錢,這就是為什麼跟發行商簽訂的特許權這麼昂貴(或是爆米花這麼昂貴),要是戲院沒有販賣零食所得的盈餘的話,大部分的戲院是沒辦法經營下去的。
放映檔期結束,戲院將影片拷貝歸還,並且幾付票房所得,要是電影很賣座,過了四個禮拜還可以持續地吸引觀眾的話,戲院可能會跟發行商再簽訂另一次契約,然後延長放映(held over)。雖然首輪電影對戲院來說是虧本出售的物品,但是放映一段時間後的電影對戲院也有可能還是有賺頭,二輪戲院通常能夠跟發行商談得較好的契約內容,不過這些戲院面對的競爭愈來愈大,因為許多首輪戲院從一般的四或六週檔期延長放映,因而壓縮了二輪戲院的生存空間。
文章來源
How Movie Distribution Works
Film finance
Film budg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