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無法認同這位影評的觀點:台灣電影慘敗金馬獎,完全不令人意外,知名影評說:"台灣電影長期自我封閉於情愛溫馨的小格局,「女朋友。男朋友」雖企圖有學運卻止於淺浮,台灣每天都有各種新聞,但台片無論在題材創意深廣度都常與社會脫節",感覺上這位影評認為電影主題要跟社會狀況有關才有價值,講述情愛或是溫馨基調的影片都是小格局,可是電影該用這樣的標準來判定嗎?電影畢竟是人的故事,講述人的關係與人的情感並非封閉,反倒是是分享"普世"的價值,要選定一部所謂的"最佳"影片本來就有許多主觀的成份在內,像是特定的主題就是會受到特定的評審青睞,像是之前一段時間同志題材就很受矚目,可是這些影片的格局一點都不小啊。
另外這個報導更是讓人無言:鼓勵台灣電影 立委:應停辦金馬獎,這個報導說:"林佳龍質疑文化部長龍應台說要國際化、泥土化,結果讓大家看到的卻是中國化,這對台灣影人是很大的打擊。他憂心,是否會在這樣的潮流下,讓台灣電影逐漸喪失自我的特色;或是依附在中國影業下,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會引起這個爭議主要是太多中國電影獲得金馬獎,相對地就壓縮了台灣電影的獲獎空間,間接讓金馬將失去鼓勵台灣電影的功能,不過話說回來,何謂台灣電影?台灣人導演的電影算是台灣電影?台灣人導演,大陸人出資的電影算是台灣電影?那台灣人出資,大陸人導演的電影呢?現在拍電影好像很少沒有大陸的資金介入,畢竟要在台灣找到幾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實在不容易,如果金馬獎是以"華人圈"的電影影展為目標,其實大陸影片獲獎也自然在預期之內,不然就另外辦個台灣影展,限制導演與資金都只能來自台灣,這樣這個影展是不是最能保有本土特色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