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2007

「正名」才是真的需要正名

這篇文章也會跟上一篇文章一樣有點政治性,最近鬧得最兇的就是民進黨的一連串的正名動作,不過,我認為,「正名」這兩個字根本就使用不恰當,「正名」,說白話一點,就是改成「對」的名字,但問題是,何謂「對」呢?民進黨認為只要把跟中國、中華有關的名字改成台灣就是「對」,但這基本上就很有問題,首先,把中國換成台灣沒有任何民意基礎,請問民進黨有徵詢過所有中華民國人民的意見嗎?這包含屬於中華民國的澎湖、金門、馬祖地區,所以為何要用台灣這個名字?只因為它比較大嗎?這種大台灣意識跟排擠地區意識的大中國意識又有何不同?這種獨裁式的政策推行跟兩蔣時代的國民黨又有何不同?第二,並非所有人都跟民進黨一樣認同台灣獨立,尤其是在這個國內國家意識非常分歧的時期,許多人不見得認同民進黨認為中華民國並非獨立國家的論述,許多人仍認為中華民國不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有中共在國際場合的打壓,但不損中華民國是個擁有台澎金馬獨立國家的事實,也請民進黨不要動輒給反對人士戴紅帽子,使用中華民國這個名字不見得跟以台灣為中心的思考衝突,反而是基於認同中華文化背景,以台灣為主體,融合中國及其他地區的綜合個體,這種條件下,名稱改成台灣又有何絕對的「對」可言?說好聽是本土化,但根本就只是民進黨「執行」、「推動」台灣獨立的「手段」罷了,第三,使用台灣這個名稱在國際上有地區化自己國家的疑慮,尤其是在國家名稱還沒有變成「台灣共和國」之前,現今國際間非外交場合使用「台灣」這兩個字只是現實需要,且對這些國家來說,不與中共的一個中國政策衝突,就像許多國際場合香港仍舊使用香港這個名稱一樣,改成台灣或許對獨派人士而言有除掉他們痛恨的「中」這個字,但事實上是在自降國格,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意識形態,民進黨政府真的有考慮到這個國家、這裡的人民嗎?

所以說,最近常聽到的「正名」這兩個字,根本不應該叫做「正名」,頂多可以稱作比較中性的「改名」,這種沒有民意基礎的動作事實上要稱作「竄改」也無不可,我個人認為,部分名稱要改是可以,但是請執政黨提出一個具體的計畫,哪些單位要改名字,理由是什麼,要改成什麼名字,重點是,這些應該都要有充分討論的空間,而非執政黨獨裁式的動作,只為了選舉來創造議題,討好部分選民,陳水扁對郵局或郵票的改名說法更可怕,什麼叫還原歷史?台灣郵票是在古早前就已出現沒錯,但請注意,當時台灣是滿清(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真是不倫不類,有頭腦的人請好好想一想。

後記(02/24/07):
民進黨所謂的「正名」運動事實上只是混淆「台灣主體性」與「台獨」的其中一個手段而已,民主的意義在於任何關於國家方向的決策都應該經過充分的討論過程,而非政府獨裁式地主導,可惜政客為了選票與自身利益,寧願愚化人民,操作議題,撕裂族群,卻不願意真正讓台灣步上民主軌道,記住,有選舉權並不代表就是民主國家,有民主態度的政府與國民,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參考文章:台灣主體性與中間偏左

參考文章:
正名不是亂改
台灣郵票一百一十九年前就已現身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也覺得正名是一個假的概念,因為世上事物沒有正或不正的必然性,而只有意識形態的競逐與規定。所以正名改稱改名、重新命名等等,才能無涉意識形態。

Anonymous said...

我也覺得正名應該改稱改名,或是重新命名。因為正名涉及正確與否的標準,有意識形態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