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屆奧斯卡得獎者:
動畫短片類:The Danish Poet
動畫長片類:Happy Feet
真人短片類:West Bank Story
年度最佳長片:The Departed
最佳導演:Martin Scorsese(The Departed)
恭喜這些得獎者 :)
連結
2/26/2007
Recently Seen Movies
Babel:21 Grams 的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另一部玩弄電影敘述時間的作品,勾勒世界不同種族陌生卻緊緊相扣的關係.
Blood Diamond:商人為了維持鑽石的高價位,壟斷搜購產地來的貨源,並抑制市場供給量,以達到目的,真正賺錢的都是商人,被剝削的都是勞工.
The Departed:這部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的美國版無間道是他所有拍過的電影之中最賣座的一部,即使將通貨膨脹率計算進去.
Pan's Labyrinth:一部成人版的童話故事,這是奧斯卡歷年來最佳外語片提名之中,第一部屬於幻想類電影的題材.
Borat:這部刻意玩弄刻版印象的影片被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政府評為"低級趣味與態度形塑出來的哈薩克人與我們完全不符",我認為影片可以更誇張化這些刻板印象,反而不會讓人覺得這就是這國家人民的狀況.
傷城:如果一開始觀眾不曉得到底兇手是誰的話,會不會比較好一點?
2/25/2007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亞瑟的奇幻王國:毫髮人的冒險) 故事是關於一個由祖母帶大的小男孩,因為祖父的關係,熱愛冒險,不過祖父失蹤,祖母的房子遭到拍賣的命運,小男孩打算尋找祖父提到過的Minimoys族裡的紅寶石,來償還債務,他照著祖父留下的線索,讓自己縮小並來到Minimoys族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之中,他認識新的朋友,並跟著公主一道前往寶藏的所在地-大壞蛋M的巢穴,他們不但得取得紅寶石,同時也得對抗M想要摧毀Minimoys族的陰謀,並拯救他的祖父,最後回到現實世界,在最後一刻解除房子被賣掉的危機,而小男孩也期待著下一次與公主重聚的日子。
這樣的故事結構可能是普遍地不能再普遍了,馬上可以想到的就是 The Ant Bully,不過這部影片不同的地方在於,故事中小男孩的世界是真人電影拍攝,而Minimoys族的世界則是由電腦動畫製作(本片參與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不過因為動畫部分沒有超過一定長度而無法得到長片類提名資格),除此之外,故事上沒有任何創新之處,不過幸好,故事情節的設計不至於太過老套,人物的刻劃清楚,電腦動畫上各方面都有著蠻高的水準,所以還是讓我非常enjoy這部影片,總而言之,故事上頭缺乏新意,不過整體而言娛樂性高,仍是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另外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導演Luc Besson(盧貝松)宣稱這將是他最後一部執導的影片。 電影之中的電腦動畫是由法國最頂尖的特效製作公司-Buf Compagnie所製作,動畫部分,他們使用一種類似motion-capture的模式來製作動畫,他們稱作video motion capture,首先使用13或14個攝影機拍攝真人不同角度的表演,動畫師再照著這些影片參考來製作動畫,因為表演是根據這些影片,所以導演可以完全掌握人物的表演,也可以使用真人表演的影片當作初剪,影片的95%都是由Buf Compagnie直接從法國動畫學校僱來的新人製作,最後大約僱了100個動畫師,花了兩年多時間製作這些動畫,而整個製作規模大概225人,而這些人從沒有製作長片動畫的經驗。
參考連結: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 Luc Besson's Animated World
這樣的故事結構可能是普遍地不能再普遍了,馬上可以想到的就是 The Ant Bully,不過這部影片不同的地方在於,故事中小男孩的世界是真人電影拍攝,而Minimoys族的世界則是由電腦動畫製作(本片參與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不過因為動畫部分沒有超過一定長度而無法得到長片類提名資格),除此之外,故事上沒有任何創新之處,不過幸好,故事情節的設計不至於太過老套,人物的刻劃清楚,電腦動畫上各方面都有著蠻高的水準,所以還是讓我非常enjoy這部影片,總而言之,故事上頭缺乏新意,不過整體而言娛樂性高,仍是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另外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導演Luc Besson(盧貝松)宣稱這將是他最後一部執導的影片。 電影之中的電腦動畫是由法國最頂尖的特效製作公司-Buf Compagnie所製作,動畫部分,他們使用一種類似motion-capture的模式來製作動畫,他們稱作video motion capture,首先使用13或14個攝影機拍攝真人不同角度的表演,動畫師再照著這些影片參考來製作動畫,因為表演是根據這些影片,所以導演可以完全掌握人物的表演,也可以使用真人表演的影片當作初剪,影片的95%都是由Buf Compagnie直接從法國動畫學校僱來的新人製作,最後大約僱了100個動畫師,花了兩年多時間製作這些動畫,而整個製作規模大概225人,而這些人從沒有製作長片動畫的經驗。
參考連結: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 Luc Besson's Animated World
2/17/2007
Flags of Our Fathers (父親的旗幟) 與 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島來的信)
二次大戰中的硫磺島戰役(Battle of Iwo Jima)是發生在1945年2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區對日本進行攻擊的行動之一,硫磺島軍事地位上有著本土前哨戰的功能,對美軍在日本的長程轟炸有著預警的作用,另外因其隸屬東京管轄,要是失守,也是日本國土淪陷的象徵,因應美軍在塞班以及關島勝利之後對此島可能的攻擊,日本特別派大軍駐守。美國在登陸前雖然實施日夜不停的轟炸,不過並沒有對日本此島主要以地下工事為防禦的策略造成太多損壞,在美軍搶灘之日,日本的策略是等待大部分美軍都集結在灘頭時,再以在摺砵山(Mount Suribachi)上以及其他陣地的火砲以予殲滅,此場戰役最有名的照片大概就是美國士兵在摺砵山山上豎起的國旗,這張照片同時也在當年獲得普立茲攝影獎。雖然美國國旗是在戰爭第五天就豎起來,但戰爭一直持續了一個月才結束,日本22,000駐軍中,只有1,083倖存,而美軍則折損了6,825名將士,硫磺島之戰結束後,此地多作為受損的美軍長程轟炸機返程迫降之用,不過有人認為美軍犧牲這麼多,只為了這個彈丸之島,是否值得仍存有爭議,硫磺島目前無人居住,偶爾提供美軍演習場所,據說美軍也在此島存有核子武器,以迴避日本法律規定不准在日本本土擁有核子武器的限制,這是這場戰役的簡單介紹。
克林特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所拍攝的Flags of Our Fathers則是描述當時豎起美國國旗這六人之中,悻存的三個人被召回美國,受到英雄式的對待,影片一大部分場景位在美國本土,軍方特意塑造他們的英雄形象,同時利用他們來推銷國家戰爭債卷,但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英雄,像是Ira Hayes反而希望回到戰場跟自己的弟兄們在一起,Ira Hayes原住民的身分也沒有因為為美國打仗的關係而不受歧視,戰爭後這些人的利用價值消失,他最後返回保留區,酗酒而死。Rene Gagnon則是想藉其英雄名聲來賺取財富,但因無法如願而憤憤不平,John Bradley是三個人之中比較幸運的,戰爭結束後他返回威斯康辛家中,與舊愛結婚,擁有一個快樂的家庭,不過他從沒告訴過任何人這場戰爭的經驗,只因想忘掉這場戰爭的殘酷。
參考資料:
youtube上的紀錄片 To the shores of Iwo Jima 中的片段
Battle of Iwo Jima
克林特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所拍攝的Flags of Our Fathers則是描述當時豎起美國國旗這六人之中,悻存的三個人被召回美國,受到英雄式的對待,影片一大部分場景位在美國本土,軍方特意塑造他們的英雄形象,同時利用他們來推銷國家戰爭債卷,但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英雄,像是Ira Hayes反而希望回到戰場跟自己的弟兄們在一起,Ira Hayes原住民的身分也沒有因為為美國打仗的關係而不受歧視,戰爭後這些人的利用價值消失,他最後返回保留區,酗酒而死。Rene Gagnon則是想藉其英雄名聲來賺取財富,但因無法如願而憤憤不平,John Bradley是三個人之中比較幸運的,戰爭結束後他返回威斯康辛家中,與舊愛結婚,擁有一個快樂的家庭,不過他從沒告訴過任何人這場戰爭的經驗,只因想忘掉這場戰爭的殘酷。
電影中的三位主角
相對於Flags of Our Fathers是用美國的角度看這場戰爭,克林特伊斯威特同時拍攝的Letters from Iwo Jima則是用日本的觀點來描述,故事說明渡邊謙(Ken Watanabe)飾演的栗林忠道中將(Tadamichi Kuribayashi)抵達硫磺島擔任指揮官,他在美國受教,不同於傳統日本軍官的思想,他更為他手下的士兵們著想,並使用特別的戰術來防守島嶼,延長了抵抗美軍的時間,同時間,二宮和也(Kazunari Ninomiya)飾演的小兵則是思念遠在日本的老婆與還在肚子中的小孩,但對軍人得為天皇犧牲而感到無奈,他們兩個共同的地方是都藉寫信來安撫自己的心。故事最後戰爭失敗,栗林忠道舉槍自裁,而小兵則是被美軍發現而生還。電影中栗林忠道探勘海灘地形 (照片後方就是摺砵山)
不同於之前拍攝過的硫磺島浴血戰(Sands of Iwo Jima 1949年拍攝 約翰偉恩(John Wayne)主演),宣揚美國精神,這兩部電影都更以人的角度來詮釋戰爭,不管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Flags of Our Fathers質疑英雄的定義,三個主角不過是被塑造出來的形象,要給美國民眾崇拜的偶像,在戰場上他們跟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在戰爭中死亡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或者是,戰爭根本沒有英雄不英雄,只有存活下來的才算數,而Letters from Iwo Jima則是非常成功地表現了對戰爭的懷疑及無奈,可惜僅此而已,卻沒有對戰爭,或是引起戰爭的原因有實際的批判,像是對栗林忠道中將的詮釋之中,唯一可以感覺到他對這場戰爭的質疑是在與美國人的餐敘中,提到他認為日本不應該與美國開戰的想法,但謹此而已,卻不是真正反對戰爭,他在日本本國被宣揚成跟死守四行倉庫烈士般一樣的英雄人物,而在這部影片之中似乎也沒有太多差異。Flags of Our Fathers在奧斯卡中獲得最佳音效剪輯與最佳混音兩項提名,而Letters from Iwo Jima則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效剪輯與最佳原著劇本等四項提名。搶灘的紀錄照片
看過Letters from Iwo Jima,許多人大概會對這些日本軍人抱著些憐憫之情,儼然變成受害者的腳色,不過可能是因為我生長背景的關係,看著電影時,在憐憫之餘,腦海裡總是不斷想著這個戰爭到底是誰開始的問題,雖然軍人是無辜的,戰爭是日本天皇所發動,但是日本人的擁戴,支持,也是讓日本軍國主義壯大的原因,再看看現在日本,既從沒對戰爭正式道過歉,也沒對諸如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台灣軍伕,等等賠償過,反而竄改教科書,否認二次大戰中的暴行,我懷疑這個國家到底有沒有反省過,而我們又從這些歷史中的戰爭學到了什麼?看了這部電影我們又體會了什麼?這兩部電影畢竟都是美國人拍的,用的都是美國人的角度,即使是Letters from Iwo Jima也一樣,我期待會有一部真正從日本人角度"反省"的電影,這樣我覺得會更有意義。參考資料:
youtube上的紀錄片 To the shores of Iwo Jima 中的片段
Battle of Iwo Jima
2/13/2007
「正名」才是真的需要正名
這篇文章也會跟上一篇文章一樣有點政治性,最近鬧得最兇的就是民進黨的一連串的正名動作,不過,我認為,「正名」這兩個字根本就使用不恰當,「正名」,說白話一點,就是改成「對」的名字,但問題是,何謂「對」呢?民進黨認為只要把跟中國、中華有關的名字改成台灣就是「對」,但這基本上就很有問題,首先,把中國換成台灣沒有任何民意基礎,請問民進黨有徵詢過所有中華民國人民的意見嗎?這包含屬於中華民國的澎湖、金門、馬祖地區,所以為何要用台灣這個名字?只因為它比較大嗎?這種大台灣意識跟排擠地區意識的大中國意識又有何不同?這種獨裁式的政策推行跟兩蔣時代的國民黨又有何不同?第二,並非所有人都跟民進黨一樣認同台灣獨立,尤其是在這個國內國家意識非常分歧的時期,許多人不見得認同民進黨認為中華民國並非獨立國家的論述,許多人仍認為中華民國不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有中共在國際場合的打壓,但不損中華民國是個擁有台澎金馬獨立國家的事實,也請民進黨不要動輒給反對人士戴紅帽子,使用中華民國這個名字不見得跟以台灣為中心的思考衝突,反而是基於認同中華文化背景,以台灣為主體,融合中國及其他地區的綜合個體,這種條件下,名稱改成台灣又有何絕對的「對」可言?說好聽是本土化,但根本就只是民進黨「執行」、「推動」台灣獨立的「手段」罷了,第三,使用台灣這個名稱在國際上有地區化自己國家的疑慮,尤其是在國家名稱還沒有變成「台灣共和國」之前,現今國際間非外交場合使用「台灣」這兩個字只是現實需要,且對這些國家來說,不與中共的一個中國政策衝突,就像許多國際場合香港仍舊使用香港這個名稱一樣,改成台灣或許對獨派人士而言有除掉他們痛恨的「中」這個字,但事實上是在自降國格,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意識形態,民進黨政府真的有考慮到這個國家、這裡的人民嗎?
所以說,最近常聽到的「正名」這兩個字,根本不應該叫做「正名」,頂多可以稱作比較中性的「改名」,這種沒有民意基礎的動作事實上要稱作「竄改」也無不可,我個人認為,部分名稱要改是可以,但是請執政黨提出一個具體的計畫,哪些單位要改名字,理由是什麼,要改成什麼名字,重點是,這些應該都要有充分討論的空間,而非執政黨獨裁式的動作,只為了選舉來創造議題,討好部分選民,陳水扁對郵局或郵票的改名說法更可怕,什麼叫還原歷史?台灣郵票是在古早前就已出現沒錯,但請注意,當時台灣是滿清(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真是不倫不類,有頭腦的人請好好想一想。
後記(02/24/07):
民進黨所謂的「正名」運動事實上只是混淆「台灣主體性」與「台獨」的其中一個手段而已,民主的意義在於任何關於國家方向的決策都應該經過充分的討論過程,而非政府獨裁式地主導,可惜政客為了選票與自身利益,寧願愚化人民,操作議題,撕裂族群,卻不願意真正讓台灣步上民主軌道,記住,有選舉權並不代表就是民主國家,有民主態度的政府與國民,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參考文章:台灣主體性與中間偏左
參考文章:
正名不是亂改
台灣郵票一百一十九年前就已現身
所以說,最近常聽到的「正名」這兩個字,根本不應該叫做「正名」,頂多可以稱作比較中性的「改名」,這種沒有民意基礎的動作事實上要稱作「竄改」也無不可,我個人認為,部分名稱要改是可以,但是請執政黨提出一個具體的計畫,哪些單位要改名字,理由是什麼,要改成什麼名字,重點是,這些應該都要有充分討論的空間,而非執政黨獨裁式的動作,只為了選舉來創造議題,討好部分選民,陳水扁對郵局或郵票的改名說法更可怕,什麼叫還原歷史?台灣郵票是在古早前就已出現沒錯,但請注意,當時台灣是滿清(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真是不倫不類,有頭腦的人請好好想一想。
後記(02/24/07):
民進黨所謂的「正名」運動事實上只是混淆「台灣主體性」與「台獨」的其中一個手段而已,民主的意義在於任何關於國家方向的決策都應該經過充分的討論過程,而非政府獨裁式地主導,可惜政客為了選票與自身利益,寧願愚化人民,操作議題,撕裂族群,卻不願意真正讓台灣步上民主軌道,記住,有選舉權並不代表就是民主國家,有民主態度的政府與國民,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參考文章:台灣主體性與中間偏左
參考文章:
正名不是亂改
台灣郵票一百一十九年前就已現身
2/10/2007
故宮也要去中國化?
最近在一連串獨派人士所謂的正名運動中,文藝界也難逃政治髒手的界入,國立故宮博物院宣布修改組織條例,將「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刪除,並將「中國古代」字句修正為「國內外」,行政院的解釋是,故宮過去的主要典藏品,來自北平故宮,這是過去的歷史;故宮博物院典藏本來就應與時俱進,以更寬廣視野發展。而陳水扁也說:「過去故宮給人一種以中國為中心,古老又沉重的距離感,不少民眾因此望而卻步,期盼故宮未來的走向能更為多元豐富,持續讓國人與世界一起感受,並見證台灣文化的力量。」
台北故宮跟法國羅浮宮還有紐約大都會不一樣的地方是,前者主要在收藏中國文物,後兩者則是綜合性的收藏,各有各的特色,不過我不曉得這是哪門子的邏輯,竟有人認為「要跟國際接軌,所以得擴大收藏範圍」,我並不反對故宮改變經營方向,朝向綜合性發展,可是請問故宮你準備好了嗎?一般人可以在故宮看到的文物只是60萬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絕大部分都仍然擺在倉庫裡,為什麼?缺乏預算,也缺乏足夠的人員把它們規劃、展覽出來。連現有的都整理不完了,還要談跨大收藏?
另一個問題是人員,文物不是買來就算了,更重要的是管理與維護,目前故宮專業人員專精於中國文物為主,將來擴大收藏範圍,勢必也需成立專精於西方藝術的研究與修復中心,可是以目前國內這類人才缺乏的狀況來說,我不曉得故宮到時有了這些東西後要怎麼處裡,擺著發霉嗎?為何不把心思放在提升館內研究中心的水準,加強人員訓練,整理現有的館藏上頭呢?這些才是最即刻需要的,不是嗎?
給人距離感,讓人望而卻步,那是經營宣傳與管理的問題,而不是因為只收藏中國文物的關係,想看國外的收藏,不會去別家博物館嗎?台灣文化沙漠化到只有一家可看嗎?難道故宮沒有邀請外國博物館來台展出嗎?說要擴大收藏,才不會畫地自限,這更好笑了,那不乾脆也收藏外太空掉下來的隕石,這樣不是更寬廣。台北故宮始終是國際級的博物館,我幾個到過台灣,參觀過故宮博物院的外國朋友都對館內的收藏印象深刻,當全世界都對這些無價的文物投以讚嘆的眼光時,我不懂會什麼只有台灣人不知道珍惜自己有的東西。
如果沒有民主制衡的話,我真的相信獨派人士會跟文革的紅衛兵一樣,衝進故宮一把火把這些文物都燒了,看看當台北市政府要修繕林語堂與錢穆故居時獨派人士的反應就知道,所以獨派人士會對故宮下手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這個專門收藏中國文物的地方就像他們眼中的一粒砂一樣,愈先除之而後快,從認為使用成語是教育失敗的杜正勝當館長後,就有將「故宮」改名為「福爾摩沙展覽館」、「萬國博物館」的企圖,還要將「故宮」一分為二成「台灣館」和「中國館」,請問這些動作的目的在哪裡?還不是要淡化中國這個字眼,好符合他們台獨的意識形態,我納悶的是,新的組織條例裡所謂的「國內外」這個「國」到底是哪個國?如果是台灣共和國的話,那故宮跟本也不用「去中國化」了,請物歸原主,直接將這些被蔣介石「盜運」過來的文物歸還中國大陸,就像杜正勝反對唸文言文的理由:「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樣的文章雖然美,但跟台灣沒什麼關係,如果不承認自己中華文化的背景,那麼這些文物是真的跟我們台灣沒有什麼關係,教科書中國史也變成不是本國史了不是嗎?那請問留這些「外國的」文物作啥?
故宮簡史:1925年故宮博物院在北京成立,1931年戰亂的關係,故宮文物南遷,1948年底,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5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60餘萬件,保存於1965年成立的臺北故宮,與原北京故宮分隔兩岸。
故宮收藏的中國四大名畫:參考連結:
國立故宮博物院介紹
6月12日 80年故宮院慶兩岸故宮大揭密
政院:故宮博物院典藏應與時俱進 勿畫地自限
故宮應該設分院嗎?
扁:故宮以中國為中心,令人望而卻步
台北故宮跟法國羅浮宮還有紐約大都會不一樣的地方是,前者主要在收藏中國文物,後兩者則是綜合性的收藏,各有各的特色,不過我不曉得這是哪門子的邏輯,竟有人認為「要跟國際接軌,所以得擴大收藏範圍」,我並不反對故宮改變經營方向,朝向綜合性發展,可是請問故宮你準備好了嗎?一般人可以在故宮看到的文物只是60萬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絕大部分都仍然擺在倉庫裡,為什麼?缺乏預算,也缺乏足夠的人員把它們規劃、展覽出來。連現有的都整理不完了,還要談跨大收藏?
另一個問題是人員,文物不是買來就算了,更重要的是管理與維護,目前故宮專業人員專精於中國文物為主,將來擴大收藏範圍,勢必也需成立專精於西方藝術的研究與修復中心,可是以目前國內這類人才缺乏的狀況來說,我不曉得故宮到時有了這些東西後要怎麼處裡,擺著發霉嗎?為何不把心思放在提升館內研究中心的水準,加強人員訓練,整理現有的館藏上頭呢?這些才是最即刻需要的,不是嗎?
給人距離感,讓人望而卻步,那是經營宣傳與管理的問題,而不是因為只收藏中國文物的關係,想看國外的收藏,不會去別家博物館嗎?台灣文化沙漠化到只有一家可看嗎?難道故宮沒有邀請外國博物館來台展出嗎?說要擴大收藏,才不會畫地自限,這更好笑了,那不乾脆也收藏外太空掉下來的隕石,這樣不是更寬廣。台北故宮始終是國際級的博物館,我幾個到過台灣,參觀過故宮博物院的外國朋友都對館內的收藏印象深刻,當全世界都對這些無價的文物投以讚嘆的眼光時,我不懂會什麼只有台灣人不知道珍惜自己有的東西。
如果沒有民主制衡的話,我真的相信獨派人士會跟文革的紅衛兵一樣,衝進故宮一把火把這些文物都燒了,看看當台北市政府要修繕林語堂與錢穆故居時獨派人士的反應就知道,所以獨派人士會對故宮下手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這個專門收藏中國文物的地方就像他們眼中的一粒砂一樣,愈先除之而後快,從認為使用成語是教育失敗的杜正勝當館長後,就有將「故宮」改名為「福爾摩沙展覽館」、「萬國博物館」的企圖,還要將「故宮」一分為二成「台灣館」和「中國館」,請問這些動作的目的在哪裡?還不是要淡化中國這個字眼,好符合他們台獨的意識形態,我納悶的是,新的組織條例裡所謂的「國內外」這個「國」到底是哪個國?如果是台灣共和國的話,那故宮跟本也不用「去中國化」了,請物歸原主,直接將這些被蔣介石「盜運」過來的文物歸還中國大陸,就像杜正勝反對唸文言文的理由:「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樣的文章雖然美,但跟台灣沒什麼關係,如果不承認自己中華文化的背景,那麼這些文物是真的跟我們台灣沒有什麼關係,教科書中國史也變成不是本國史了不是嗎?那請問留這些「外國的」文物作啥?
故宮簡史:1925年故宮博物院在北京成立,1931年戰亂的關係,故宮文物南遷,1948年底,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5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60餘萬件,保存於1965年成立的臺北故宮,與原北京故宮分隔兩岸。
故宮收藏的中國四大名畫:參考連結:
國立故宮博物院介紹
6月12日 80年故宮院慶兩岸故宮大揭密
政院:故宮博物院典藏應與時俱進 勿畫地自限
故宮應該設分院嗎?
扁:故宮以中國為中心,令人望而卻步
2/06/2007
迪士尼又要回頭作手繪動畫長片?
迪士尼已經有Pixar片場作CG動畫長片 董事長迪克庫克(Dick Cook)和導演羅伯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又剛剛共同宣布將建立一個新的片場 拍攝由motion-capture技術製作的CG動畫長片 那麼原本的長片部(Disney Feature Animation)會再繼續製作CG動畫嗎 這是這個新的合作關係公佈後最讓人感到興趣的問題
羅伯辛密克斯說 迪士尼公司除了製作CG動畫長片外 也致力於最新技術的數位影片製作 這包含motion-capture電影 結果就是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 羅伯辛密克斯導演了許多賣座的真人電影 像是Forrest Gump和Cast Away等等等 動畫則有Polar Express 這是第一部使用他們所謂的Performance-Capture技術拍攝的CG動畫 (Performance-Capture事實上就是motion-capture 只是聽起來比較好聽 也跟之前為人所詬病的Final Fantacy有所區別) 這部影片的賣座 讓他接著拍了使用相同技術的 Monster House (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迪士尼也因此想看看可不可以也靠這東西撈一些錢
在這個偉大的藍圖中 反而迪士尼原本的長片部因此被冷落 總總跡象顯示位於Burbank的長片部將停止CG動畫的製作 比如說像是Joe Jumps(一部迪士尼製作中的CG動畫長片)的延期 或是John Lasseter跟Glen Keane在另一部CG長片Rapunzel(萵苣姑娘)上的爭執 而同時間預定將是手繪動畫的長片Frog Princess(青蛙公主)卻飛快地進行 難怪謠言說Burbank片場在12個月內將會正式宣佈從今之後只做手繪動畫長片 回到以前2或3年才會有一部的產量 這意謂員工將會減少到只剩150到200人左右的規模 另外400人將因此失業 不過確定了迪士尼王國下 Pixar片場作CG動畫 羅伯辛密克斯的片場作mo-cap動畫 而Burbank片場作手繪動畫的模式
參考文章
迪士尼跟羅伯辛密克斯的合作關係對其長片部的影響(What Disney's deal with Robert Zemeckis really means for WDFA)
羅伯辛密克斯說 迪士尼公司除了製作CG動畫長片外 也致力於最新技術的數位影片製作 這包含motion-capture電影 結果就是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 羅伯辛密克斯導演了許多賣座的真人電影 像是Forrest Gump和Cast Away等等等 動畫則有Polar Express 這是第一部使用他們所謂的Performance-Capture技術拍攝的CG動畫 (Performance-Capture事實上就是motion-capture 只是聽起來比較好聽 也跟之前為人所詬病的Final Fantacy有所區別) 這部影片的賣座 讓他接著拍了使用相同技術的 Monster House (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迪士尼也因此想看看可不可以也靠這東西撈一些錢
Robert Zemeckis
這個合作關係將許多人拉到迪士尼這同一個屋簷下 暗示了John Lasseter 和 Robert Zemeckis之後合作的可能性 據說這就是為什麼迪士尼買下Edgar Rice Burroughs的小說John Carter of Mars(火星的約翰卡特)版權的關係 有了這兩寶 迪士尼之後將再取得動畫王國的龍頭地位在這個偉大的藍圖中 反而迪士尼原本的長片部因此被冷落 總總跡象顯示位於Burbank的長片部將停止CG動畫的製作 比如說像是Joe Jumps(一部迪士尼製作中的CG動畫長片)的延期 或是John Lasseter跟Glen Keane在另一部CG長片Rapunzel(萵苣姑娘)上的爭執 而同時間預定將是手繪動畫的長片Frog Princess(青蛙公主)卻飛快地進行 難怪謠言說Burbank片場在12個月內將會正式宣佈從今之後只做手繪動畫長片 回到以前2或3年才會有一部的產量 這意謂員工將會減少到只剩150到200人左右的規模 另外400人將因此失業 不過確定了迪士尼王國下 Pixar片場作CG動畫 羅伯辛密克斯的片場作mo-cap動畫 而Burbank片場作手繪動畫的模式
參考文章
迪士尼跟羅伯辛密克斯的合作關係對其長片部的影響(What Disney's deal with Robert Zemeckis really means for WDFA)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