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些
英國皇家藝術協會製作的影片,非常有趣:
關於是什麼讓我們產生動機的驚人事實(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以金錢這類報酬當作奬勵的管理方式似乎理所當然,不過根據一個MIT的實驗顯示,如果這個工作很機械性的話,那麼金錢是非常好的誘因,錢付愈多,員工表現就會愈好,不過如果牽涉到創意等等這些認知技能,那麼金錢這個誘因反而導致反效果。
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產生動機,表現更佳,也獲得更多滿足呢?下面是其中三個要素:
1.自治(autonomy),就是自我指導的慾望,傳統管理方式像是指揮機械人一般,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過要讓人有參與感,那麼self direct會更好,這讓我想起之前某知名動畫導演提到的導演方式,就是讓參與者能夠感受到creative ownership,不只有"代工"而已,而是讓員工參與"創造"。
2.精通(mastery),就是the urge to get better at stuff,我們會在閒暇培養自己的興趣,這東西是沒有報酬的,不過我們卻樂在其中。
3.目標(purpose),成功的公司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賺錢,而是讓世界更好的一個動機。
資本主義的危機(Crisis of Capitalism),我們回顧歷史,經濟風暴像是輪迴一樣一再發生,就像英國女皇問的,你們這些經濟學家為什麼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預測到這些危機的發生呢?這是資本主義的宿命嗎?從馬克思學派的觀點來看的話,這是資本累積的內部矛盾,每一次危機的形式很大程度是取決於我們擺脫上次經濟危機的方式,因為資本主義從來沒有解決其危機問題,它僅把危機轉移到其他地區,所以馬克思才說,資本不可能遵守限制,資本必定把限制當作障礙,規避或是超越它,整個資本主義歷史上一直對金融創新,不過這個創新同時也給金融家更多權力,這些權力讓資本家甚至可以在經濟危機時累積更多財富,像是去年印度出現了比往常更多的億萬富翁,結果是導致社會的更加不平衡。
最後則是這部TED的影片,Richard Wilkinson的演講,貧富差距如何傷害社會(How economic inequality harms societies),一昧追求經濟成長或是GDP而不顧貧富差距的問題,結果是造成一個問題非常多的社會。
上面是世界各國最窮的20%跟最有錢的20%的差距,你可以看到美國這個經濟大國的貧富差距高達9.7,上面沒有台灣的數據,不過根據
經建會的資料,台灣的貧富差距99年在6.19這個數字。
重點來了,上面這個圖表是各國的國家健康與社會問題指標,你可以跟上面的貧富差距圖表比較一下,貧富差距愈大的國家,基本上健康或是社會問題都很嚴重。
在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兒童成長的環境也更好。
在貧富差距大的國家,人民的相互信賴度是非常低的。
在貧富差距大的國家,人民得到精神疾病的比例也非常高。
social mobility,
社會流動性,簡而言知,就是社會階級的開放度,或是你得要靠爸靠媽才能夠成功的程度,在貧富差距小的國家,社會流動性愈大,愈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成功。
以上這些你都是在國家的GDP上面看不到的,卻都是實際的問題,那麼如何做可以縮小貧富差距呢?在稅務方面,首先是停止逃漏稅,再來是不要成為避稅天堂,然後是租稅公平,像是最近台灣最紅的證所稅議題,這類資本利淂的租稅是縮小貧富差距的最佳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