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11

短片欣賞 - Neomorphus

位在巴西的Animatorio製作的一部動畫短片 - Neomorphus,它是Praepostere系列中的第二部,第一部可以在這個連結看到,這部偶動畫讓人直接聯想到奎氏兄弟的作品,同樣超現實的風格,同樣精緻而讓人充滿想像。
底下是幕後製作以及更多相關的連結:
Neomorphus官網
Animatorio官網

4/23/2011

5個好萊塢的祕密

5個好萊塢的祕密,讓你知道為什麼戲院裡有這麼多爛電影 5 Hollywood Secrets That Explain Why So Many Movies Suck,一篇精采又幽默的文章,如標題,今日的好萊塢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票房機器,生產線上不斷生產出來的影片充斥著CGI與特效的畫面掏空著觀眾,智性與感性卻極端貧乏。

5. 劇作家不用想原創的點子

好萊塢的原創劇本非常少見,像是2000年這一年,票房前25名中有23部改編自既有的創作,全部都是冷飯熱炒,你可能覺得電影是創作,所以電影拍攝最初的點子應該是從劇作家來的,因為這位劇作家有個故事想說,然後才拍攝成電影,如果你以為好萊塢的電影是這樣做出來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老萊塢,一部電影的點子通常都是從製作人(此人負責管拍電影的錢)來的,這個製作人可能心想,阿凡達這麼紅,看來大家很喜歡長得像貓的人物,那麼我們應該重拍霹靂貓吧,再加上幾個有名大明星的參與,將故事大綱定調,這時候才會去找劇作家開始動手劇本,換句話說,好萊塢劇作家的工作常常都只是填寫對白而已。

那麼那些劇作家的創作呢?有機會看到這些嘔心瀝血的創作搬上大銀幕嗎?別傻了,即便這個創作多麼地刻劃人性,感動人心,在好萊塢它們僅僅被當作spec script對待而已,spec script就像是試鏡,不管你的劇本多優秀,它只能替你爭取到替變形金剛4寫劇本的機會而已,有一些極少數的狀況能讓這些原創劇本出頭,不過這些劇本通常會被重新包裝成知名影片的系列,像是瞞天過海(Ocean's Twelve)或是終極警探2/3/4集的劇本其實都是原創的故事被重新改裝,所以如果你正在埋首一部鉅作的話,勸你省省吧,還不如想想神力女超人改編成電影可以怎麼掰。

4.為了國際市場,所有劇情都被簡化到腦殘的程度

所有好萊塢電影看起來都像遊戲一樣,一堆爆炸,一堆CGI的畫面,看這樣的電影讓人覺得自己像白癡,好萊塢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國際市場,所以必要將故事情節簡化到弱智的程度,這樣說當然不是指外國人都是傻蛋,而是當你的影片想要同時討好美國人,日本人,非洲人的時候,故事就不得不簡化,試想一部電影要是關於一個住在美國中西部的平凡人,生活中遭遇的特定事物與細膩情感,東方人能夠體會嗎?

不過有個狀況是所有國家的人絕對都能夠理解的,那就是看到一個人被一隻5層樓高的機器人追的時候,這人一定得跑吧,另外劇本中的精彩對話,常常會在翻譯中被稀釋掉,喜劇中特別跟文化有關的部分也不容易被外國人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好萊塢為了國際市場喜歡將故事劇情簡化再簡化,最好的例子就是2012這部蠢片,它在美國境外可是賺了美金600多個million,那麼你說好萊塢會拍簡單還是複雜的電影呢?

3.製作中的電影常因很爛的理由被腰斬

"Development Hell"是指影片在前期發展中那段不明又混沌的階段,很多影片可能在媒體上短暫傳了一陣子然後就永遠消聲匿跡,有些可能是因為客觀的理由不得不停止繼續發展這部影片,有些則是特意被活埋,你知道嗎,好萊塢那些片場每年買下的劇本是實際拍攝出來影片的10倍之多,這意謂許多故事根本永遠不會被拍成,為什麼呢?只因為這些片場一旦擁有了這些故事的拍攝權,別人就不能拍,像外星人E.T,駭客任務,黑色追緝令這些影片,要是那些劇本沒有被轉手買下來的話,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些電影,那些劇本還跟其他無數不見天日的劇本一樣,堆在角落積灰塵。

劇本不見天日的理由有許多,另外的例子是迪士尼在90年代買下許多關於曲棍球的劇本,為什麼呢?只因為它們正有製作一部跟曲棍球有關的影片,不許其他影片製作相關的題材。片廠不只囤積劇本,有時拍好的影片也故意不上映,像是之前The Fantastic Four有拍過一部超低成本的改編電影,但完全沒有上過院線,只因為片場想要繼續保留拍攝權,還有像Weinstein在Miramax的時候,最惡名昭彰的是買下美國境外的影片,然後無限期地拖延上映時間,目的只是跟迪士尼要紅利的策略而已,像是李連杰跟甄子丹合演的Hiro就被他買下來,不過在美國拖了兩年都不上映,幸好因為昆汀塔倫提諾的介入,影片才得以重見天日。

2.分級制度惡搞

在電影分級上面,很多影片被MPAA編成NC-17,NC-17是美國的限制級影片(比限制級R更限制),你不可能在電視上看到,因為電視網拒絕放NC-17的影片,很多連鎖戲院也不放,你家旁邊的出租店可能也租不到,影片被標成NC-17,除了代表這影片是限制級外,也等於替這影片判了死刑,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NC-17的影片票房超過美金20個million,如果把美國舞孃這部影片排除的話,更沒有一部NC-17的影片票房超過美金12個million(為了做比較,你可以想像一下,像地球戰場這種超級大爛片都可以隨便賺個美金30 million),所以大片廠把持的MPAA手上有這個王牌的時候,你覺得他會拿來幹嘛,當然就是拿來搞獨立製作的影片,讓獨立製作不會成為對手,他們的電影出現幾句髒話就會變成NC-17,而要是有大片場撐腰,即便影片出現明顯的性愛(南方公園電影版),也頂多被標成R級。

1.周邊商品化助紂為虐

憑什麼皮克斯的汽車總動員(Cars)可以拍第二集?你可能會問,Pixar有那麼多影片可以拍第二集,為什麼是這部皮克斯評價最差的影片呢?答案是50億美元,光Cars的週邊商品就替迪士尼賺了至少50億美元,這還只是兩年前的數字,而像UP這部影片,有著非常棒的評價,反倒在上映前讓Pixar的股價往下掉,華爾街(那些搞次貸風暴的傢伙)認為缺少週邊商品會影響這部影片的票房成績,有些人甚至認為沒有玩具的動畫不成動畫,全球影片週邊商品的規模有1300多億之大,當然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對片場來說,搞周邊也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因為他們不用自己去做或賣這些玩具,他們只需要將這個權利賣給玩具製造業者,萬一玩具不賣錢,損失的是玩具業者,不是片廠,牽涉到龐大的金錢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是週邊商品主導了影片,影片反倒成為周邊商品的廣告,電影人的貞操何在啊?

另外則是置入性行銷(product placement),在好萊塢,特定產品的行銷人員可以取得劇本,跟劇作家開會,甚至寫特定的台詞,所以即使多麼不合理,你總是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各式商品,為了錢,電影人出賣自己的靈魂,這種狀況你只會在未來的影片中愈見愈多,這就是為什麼戲院中有這麼多爛電影。

以上文章摘要跟電影創作有關,剛好在Cartoon Brew也看到一個漫畫,關於電腦動畫電影的劇作,同樣諷刺好萊塢創意的貧乏。

4/17/2011

Meindbender 動畫作品

Meindbender是瑞典的一家動畫公司,一開始他們製作了一部動畫短片,實驗如何用Maxwell Renderer做出像是偶動畫中黏土那樣的特殊質感,結果讓他們非常滿意,他們將影片放到網路上,接著許多機會因此降臨,其中之一是Cartoon Network委託他們製作一系列的商標短片,下面是最近的一部作品,不光只是視覺,動畫,設計的趣味也都絕佳,這個連結有更多的資訊。
下面是其他Meindbender為CN製作的短片:
這個則是Meindbender一開始實驗的短片:

4/09/2011

如何看待批評

推薦一篇短文,Accepting critique like a pro - 像專業人士一般接受批評,動畫從業者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品味,要接受別人的意見有時相當困難,不過在專業領域中這卻是必要的,這篇文章針對一般動畫團隊中的製作人員,不過它同樣也適用於導演或是替雇主拍片的動畫人(或電影人),下面是幾個重點:

1. 別將批評太個人化
要記住,批評都是針對影片,而不是個人,除非給你批評的那個人特別沒人性,否則他們都是想讓影片更好,並無意攻擊你的個人缺陷。

2. 試圖了解給你批評的人的背景
跟非專業人士溝通最大的問題是你們用的語言完全不同,對方可能只會說,嗯,這跟我想像的不大一樣,不過這樣的批評基本上沒有任何用處,所以盡量讓對方更具體地說出他的感受,或是提供對方可以選擇的建議。

3. 問問題
光靠語言溝通來傳達意念非常困難,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或是問許多問題,在完全搞懂對方的意思後再繼續前進。

4. 記錄下這些批評
你或許覺得你可以記住所有導演說的話,事實上是,你沒辦法,所以一定要用文字記錄下對方給的批評。

5. 快速地更正
這裡快速的意思是當導演還在你的位子上時能夠快速地做出更正,沒有比現場修正到符合導演想法更有效率的。

6. 像男人一樣扛下這些批評
或是說,像女人一樣扛下這些批評,更正確地說法是,像專業人士一樣扛下批評,專業的人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他們不會落入莫名地防衛心態或是變得情緒化這些陷阱之中,每個動畫人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態,正面地看待批評,如果你不喜歡這些批評,那麼你還是有個人影片這個管道可以抒發,不是嗎。

4/04/2011

短片欣賞 "小男孩與野獸" The Little Boy and The Beast

小男孩與野獸 (The Little Boy and The Beast) - Studio Soi的另一部短片,跟它另一部奧斯卡提名的動畫短片The Gruffalo一樣,贏得無數獎項,包括上海電視節的最佳外語動畫金獎,希望不久可以見到整部完整的影片。

4/01/2011

美國次貸危機動畫與幕後黑手

The Crisis of Credit Visualized (美國次貸危機短片)是Vimeo上面點擊率最高的動畫之一,利用簡單的動畫表現與視覺風格,它深入淺出地介紹次貸風暴的前因後果,值得一看 (含中文翻譯):
與它呼應的是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 - Inside Job (台譯:幕後黑手),同樣也是關於金融風暴的主題,藉由相關人士的訪談,你能夠更鉅細靡遺地認識風暴幕後的真相,知道那些人如何從風暴中獲得巨大利益卻還能全身而退,同樣非常具有教育意義,下面是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