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07

金馬影展2007國際數位短片單元觀後感

最近看了金馬影展的國際數位短片單元,來自世界各地(包含台灣)共27部短片入圍,從這些入圍影片之中可以看見主辦單位的挑選口味,不過在討論這個之前,先提提「數位短片」這個名詞的混淆性,可能許多人跟我一樣,以為金馬影展幾年前新增設出來的這個單元-數位短片,指的就是電腦動畫,不過據官方說法:「本競賽鼓勵創意運用數位媒材及技術,並具創新敘事手法之影像作品...影片形式不拘(包含劇情片、動畫片、紀錄片、實驗片等)」,可見各類型的影片都包含在他們所定義的「數位短片」範疇之內,不過說到數位技術這個字,這年頭有哪部影片不是數位的,即使使用35mm拍攝,還是會Digitize到電腦裡剪接後製等等,這樣也稱得上數位影片吧,總之,名稱上加上數位是在畫蛇添足,為何不只用短片兩個字以避免混淆,然後再分類為動畫類、實驗動畫類、真人電影類、實驗電影類等等,相信這樣會比將一堆不同類型的影片混亂湊在一起放映好多了吧。

至於主辦單位的口味,我的感覺是絕大部分的影片都有特別的視覺風格,或很炫的畫面效果,不過敘述都極為薄弱,故事只提出狀況,卻沒有情感上的連結或是有意義的概念,像是Far West(瘋狂美勞課),一位老師講解動畫製作,意外割掉自己的手指頭,然後我們看到電腦動畫做的手指頭自己動起來搞笑,或是Machine裡,無來由的主角在陰部被無來由地裝上一個絞碎機,無來由地遇見一個男人後殺了他,或是FACES [:phases](進化最終章)之中,我們看到一堆不相關的勞動者影片,最後利用合成的技術讓人在畫面中都消失,只剩下物體自己在動作,這些影片唯一的共通點是他們是有使用數位技術做到很炫的視覺,不過卻沒有使用數位技術將一個故事或是想要表達的重點說清楚,我在想金馬主辦單位的口味最好例子大概就是彭于晏製作的那段廁所片頭吧,我唯一的評語是-wtfit?。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像是Apnee(狗仔碎命),這部是我認為算是稱得上使用新技術來說故事的範例,它說故事的方式不是藉由剪接或演員表演,而是一個鏡頭到底拍攝整個「事件」過程,在這我稱它作「事件」,因為整部影片也沒有「故事」可言,不過敘述的「形式」非常特殊,另外Over The Hill(飛越老人院)裡,三個住在養老院裡的老人發現照顧她們的護士背後的陰謀,並聯手拯救了所有的老人們。

總之,整體而言,對本屆短片展所挑選的作品有點失望,一個朋友說,可以看看不同於好萊塢風格的影片似乎也不錯,說得是沒錯,不過我在想,影展鼓勵創作,同時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創作的方向,以台灣大部分被鼓勵的都是拍攝這類只重視覺,只重個人表達的作品時,那麼那些真的想講故事,想跟觀眾的情感有所聯繫的創作者是否相對地被壓抑下來了呢?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嗯!很有認同感...

也許是只看幾張劇照就決定了吧

Anonymous said...

不是一直都這樣嗎? 不覺得奇怪! 你評論的學界教育,不是也這樣? 業界這樣,學界這樣,當然評判界也會這樣! 如果不這樣選,就會被說沒有審美觀念! 黑~~~哪還有誰會選商業性質高的,"影展"耶?! 大家都馬為了面子賣命! 學生作品也是這樣~ 商業性質高的在學校好像就不怎麼被看好!藝術性質高的就會被捧高高!

唉唷~~~就是這樣~ 沒啥好歎息~也沒啥好期待的!不過~倒是可以往好的方面想~哪天,台灣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搞出一套自己的特色啊!也沒啥不好!

daw said...

有時候執迷不誤是好事~步要想太多,做就對了~我門必須堅定信念~~活著好像就是在不段的錯誤中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