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009

立體電影只是一時的潮流

3-D is a Fad,立體電影只是一時的潮流:

幾年前立體電影的風潮再興,現在不管是John Lasseter還是James Cameron也都在拍攝立體電影,最近隨著Monsters vs. Aliens推出後首週末票房60個million的好成績,這部DreamWorks第一部從頭到尾都是以立體電影方式製作的影片,再將立體電影推向一個高點,不過平心而論,這波立體電影的風潮事實上只是商人的把戲罷了,立體電影這個媒介本身並沒有革命化的發展,除了Coraline外,這些立體電影仍舊在玩弄那些物件丟向觀眾的老把戲,媒體的推波助瀾常常散佈一些錯誤的觀念,怎麼說呢:

這些行銷成功地將目前的立體電影與過去的立體電影明顯地區隔出來,他們說目前的立體電影是最新的數位技術,過去的都是老舊的紅藍立體效果,不過事實上,過去並不是所有的立體電影都使用紅藍眼鏡這種技術,是的,在1952年之前,只有幾部立體電影是使用偏光原理的立體技術,不過在50年代之後,所有的立體電影用的技術跟目前所使用的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差異,那麼差別在哪呢,今日的立體電影跟以前的最大的差別在數位投射上,數位技術讓立體電影更容易放映,也更容易控制左右眼的影像。

你現在看到那些片場在炒作立體電影的方式,事實上跟50年代如出一轍,Leonard Maltin在Wall Street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上說,這些片場的言論還有訪談內容簡直是1953年的翻版,只不過這次的造勢更大,也更廣泛。

立體電影只是一時的潮流而已,一個好萊塢大片場塑造出來的潮流,問題是為什麼呢?下面是答案:

這些大片場表面上在推銷立體電影,實際上是在說服戲院將原有的膠卷放映系統改裝成數位放映系統,一旦所有的戲院(或是大部分的戲院)都變成數位放映的時候,那麼這些片場及其發行商就不用花大錢去沖印這些昂貴的膠卷了,除了這筆膠卷錢之外,運送膠卷到各戲院的運費,儲存這些膠卷的倉儲費,以及銷毀這些損耗膠卷的費用,這些錢都可以因此省下來了,對片場而言,這些省下的錢是非常可觀的。

不過在此之前,戲院業者對於換裝數位放映系統顯得意興闌珊,一方面是因為要汰除35mm放映機,安裝全新的數位投射系統的費用非常可觀,另一方面他們認為一般觀眾是分不出數位投影跟35mm投影的差異的,35mm放映機沒有什麼不好,那麼幹麻要多花大錢換成數位放映呢,因為如此,片場便藉由推動立體電影這樣的潮流來說服戲院,因為數位立體電影比膠卷式立體電影來得穩定且更有效率,在立體技術上,數位放映是35mm放映比不上的。

對這些片場來說,還有其他理由,像是數位影片的發行有可能因此減少(或是斷絕)盜版的管道,立體電影也可以吸引觀眾到電影院去體驗他們無法在家裡或是網路上得到的觀影經驗。

不過一旦所有戲院(或是大部分的戲院)都拋棄傳統膠卷,變成數位放映時,我預測目前的立體電影潮流就會因此結束。唯一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立體電影的潮流讓戲院數位放映的普及化更快發生而已,這其實是很好的事情,不過請分辨清楚,這跟拍電影,或者說故事的方式完全沒有關係,立體電影的熱潮在1950年時沒有持續下去,80年代時又短暫地熱了一下,現在這個熱潮也是一樣不可能會持續的。

動畫影片(或是各類影片)不管是2D或是立體,不管是手繪或是CGI,都是有可能成功的,重點在一件事上,那就是”故事”,而不是特殊效果,或是立體效果,所有戲院遲早都會變成數位放映,立體電影本身其實也很有趣,事實上這個媒介的特殊形式對創作者而言還有許多潛力仍待開發與實驗,只不過那些片場行銷立體電影的方式讓我反感,帶著眼鏡看電影絕對不會是未來。

4 comments:

Jason Juan said...

對於目前所有的立體電影偏光或是紅綠或是左右高頻切換,都是暫時的,就連電視或是什麼新技術,都是只是流行.但我相信立體這觀念在未來永遠不會消退,直到真正可行的技術普及.
另一個美好的假設如此,如果可以在頭戴屏幕上裝上2K以上解析,配合超高對比的螢幕兩塊提供每個眼睛各一個.這種視覺震撼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忘吧.

Unknown said...

我同意!這是一種吸引觀眾進去的噱頭,初期還能利用其特性與電影結合吸引觀眾,但是過一陣子大家膩了之後,就無效了。還是回歸本質『故事』

連長 said...

很高興終於看到有人跟我看法一樣,而且有時候立體效果對我看電影是一種干擾。

(不過將來我若要做動畫長片應該還是會作立體版,因應市場需求嘛!嘻嘻)

傅玉松 said...

版主預言應驗了
2011-01-04 3D片氾濫成票房毒藥 美國去年觀影人次減10%
http://www.fund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a828c282-fe97-4e49-aaa3-acba3352fe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