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008

Beowulf(貝武夫)觀後感

Beowulf(貝武夫)是部在西元前就在歐洲誕生的史詩故事,融合了真實人物、民間信仰與傳奇,敘述北歐紀特族(Geat,北日爾曼人(North Germanic)的一支)的勇士Beowulf的故事,在旅程上分別對抗巨人格蘭德爾(Grendel),格蘭德爾的母親以及一隻巨龍的故事,影響了日後包括魔戒的作者托金(J. R. R. Tolkien)等等奇幻小說的作家,我沒有讀過原本的小說,不過從wiki上的介紹看來,就像其他的古老史詩(伊利亞得或奧得賽)一樣,故事結構都非常線性,主角在旅程上一個接一個地對抗難關或怪物,最後取得英雄式的勝利。

而在勞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所執導的這部電影之中,故事稍微做了些修改,劇本由尼爾蓋曼(Neil Gaiman)(小說Coraline和Stardust的作者)和羅傑艾佛瑞(Roger Avary)(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的劇作家)所改編,在原來的故事中,丹麥王赫羅斯加(Hrothgar)跟格蘭德爾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格蘭德爾在宴廳(Mead Hall)上沒殺了赫羅斯加只因為他有神的保護,不過在電影之中丹麥王事實上是格蘭德爾的父親,這個複雜的關係是電影版本的故事中心之一。

另外原本故事裡,貝武夫在第二場對格蘭德爾母親的戰鬥時取得勝利並將她砍頭,不過在電影中,貝武夫並沒有打贏她,反而跟丹麥王一樣,受不了女色的誘惑而跟她生出另一頭怪物,這樣的安排連結了第二場戰鬥(對抗格蘭德爾母親)和第三場戰鬥(對抗巨龍),讓整個故事有個前後連貫的整體。最後則是巨龍,原本的故事是貝武夫返回瑞典故鄉並成為國王,年老時一位村名偷了巨龍的黃金號角,巨龍因此肆虐貝武夫的王國,他便再次出馬宰了這條龍,不過在電影中,巨龍是貝武夫跟蘭德爾母親所生的怪物,是貝武夫不為人知的罪孽引發的結果。

我認為這樣的改編讓整個故事更加緊湊而相互關連,每個人物的行為因此有了可以理解的動機,而不是單純的壞或是單純的善,我不是很欣賞電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裡頭常常無來由就出現一些東西來解決危機,比較起來,貝武夫在故事的安排上更為流暢。不過可惜的是人物情感不夠深刻,故事中應該有的張力卻沒有表現出來,像是丹麥王知道格蘭德爾是他的兒子,不過自己的懦弱無法解決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只有請別人來殺了自己的兒子,而貝武夫最後面對巨龍,他也知道可怕的巨龍就是他的兒子,即便兒子是怪物,應該也是有份情感存在,所以想必內心的矛盾掙扎一定無比深刻,這些應該都是情感高潮的時刻,不過影片中的打鬥覆蓋了一切,情感因此缺席,蠻可惜的。

以上說的都是故事的部分,不過提到勞勃辛密克斯的貝武夫,似乎不能不提影片所使用的動作擷取技術(motion capture,mo-cap,performance capture,隨便你怎麼叫它),就跟導演之前的The Polar Express或是Monster House一樣,動作都是演員棚內表演再經由電腦捕捉動作下來,然後套在虛擬的3D人物上頭,而這次特別的地方是影片中的虛擬人物也是根據真實世界中的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或約翰馬克維其)建造出來的,你或許會問那為何不乾脆直接拍真人就好了,官方的說法是如此拍攝讓演員或是攝影機都沒有物理的條件限制,導演的自由度可以因此更加提升。從這部影片可以見到動作擷取技術從以前到現在的進步,不光只在技術上,也在使用人的觀念上,擷取動作的演員不再像從前常常使用有運動細胞卻沒有演技的人,所以常常看到那些不知道在幹麻晃來晃去的動作,而現在使用專業演員,才真的稱得上在擷取"表演",有些人說這部影片是動畫未來可能的模樣,不過我覺得更應該說這是未來真人電影可能的模樣,在Sin City或300裡,數位的背景取代了所有的攝影棚,而現在連演員也是可以數位取代的,就像派拉蒙在宣傳這部影片所提的名詞-digitally-enhanced live-action film,數位加工美化過的真人電影。

我是在stereo 3D(立體電影)的戲院看這部電影,特殊的視覺效果讓整部影片的娛樂性加了非常多分數,像是最後一場貝武夫與巨龍打鬥的戲,我想如果是在一般戲院看的話,那麼效果應該會相差蠻多的吧,戲院因為票價和DVD的關係逐漸流失掉觀眾,所以可以理解地,將會有愈來愈多電影也都發行這種家裡看不到的立體版本。虛擬世界中雖然說導演運鏡變得更容易而自由,不過在這部電影之中,一場貝武夫裸身等待格蘭德爾的戲卻顯得太過造作,鏡頭不時移動恰巧遮住重點部位,一個鏡頭就算了,好幾個類似的鏡頭反倒讓人覺得好笑。影片的視覺氣氛企圖凝造類似林布蘭特畫中高反差的明暗表現方式,而事實上photo-realistic也不是這部影片想追求的效果,而是類似大師名畫的模樣,不過大概因為寫實造型的關係,剛開始看時總有種和史瑞克裡面的人物似曾相似的感覺。

我不認為動作擷取技術應該稱作動畫,就像照片在photoshop裡加了一堆濾鏡或是加上一些手繪元素,你應該還是不會稱它作painting一樣,手製動畫還是有它特殊的美感,而且終究不會被動作擷取技術所取代,不過對真人電影來說,數位技術還有mo-cap的應用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去年(2007)全球票房前10名中,就有6部使用了非常高比例的數位特效真人電影,2部電腦動畫電影,剩下兩部跟電腦動畫比較沒關係的是手繪動畫-辛普森家庭電影版和動作片-神鬼認證:最後通牒),勢必將來使用全數位這類技術的影片一定會愈來愈多,勞勃辛密克斯在迪士尼的贊助下,將會進行下一部影片-A Christmas Carol(耶誕頌),由金凱瑞主演,預計09年上映,另外大導演詹姆斯科麥隆(鐵達尼號導演)同年也會有一部類似的影片出現-Avatar,混合了真人與數位演員,大家拭目以待吧。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終於讓我知道為什麼要用這種動作擷取技術而不用真人了~寫的真是詳細~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