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2015

布袋戲的現在與未來

布袋戲,這個偶戲的分支,能夠成功地商業化,成立電視頻道,並擁有一群不小的粉絲,不管是在哪一個國家,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狀況,這正是台灣的霹靂布袋戲,我能想到類似的電視節目是1960年代雷鳥神機隊這類懸絲傀儡的影集,或是1970年代芝麻街這類以教育為目地的偶戲,不過這兩種現在早已被手繪或是CG動畫取代,只能零星地看到這類偶戲的演出,不過霹靂布袋戲卻還能一直維持頻道的運作,坦白說,這在全世界都實屬罕見,而最近,更是完成了第二部長片-奇人密碼

我還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這篇也不算影評,僅是看過預告以及一些評論後的一些感想,首先,影片使用了大量的CG元素,其實這也不奇怪,跟"傳統"布袋戲比起來,"金光布袋戲"本來就使用了許多特效來加強聲光效果,所以現在用CG來製作特效也很正常,不過CG角色就特別了,畢竟這是布袋戲而不是動畫影片,一個是呆滯的臉孔,另一個表情少有一刻是靜止,如何讓這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表演融合在一起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另一是多口國語配音,這個改變讓許多霹靂迷反感,劇導演說明,這樣作是因為很多人不懂台語,考量到更大的市場並吸引更多人進戲院所以才這樣,不過這理由牽強,英語也許多人不懂,但是好萊塢的電影並不會因為是英語就阻止想看的人進戲院,許多人批評布袋戲用國語配音喪失了它的特色,不過這並非說到重點,這部影片撇開生硬的聲音演出不說,使用國語配音有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寫實性,原本布袋戲使用台語配音,加上半文言文式的台詞,剛好跟戲偶非寫實的造型與動作搭配地非常融洽,不過一旦改成白話的中文,寫實程度立即提升,但是偶的非寫實性依舊存在,這兩者的不協調感是讓觀眾覺得怪的最大原因。

我不知道霹靂布袋戲的觀眾群是否正在流失,但我懷疑看習慣了好萊塢特效的年輕觀眾會喜歡這樣子的偶戲表演,有些人會以布袋戲是台灣傳統文化之一,需要支持,而奇人密碼的許多改變讓它愈來愈不像布袋戲,不過霹靂相對於”傳統”布袋戲,其實是最離經叛道的,它一直在吸納新的視覺元素讓自己改變,更何況,文化是相對的,今天的操偶師或許是國寶,但等有更新的科技或技術出現,或許現今的CG動畫師也會成為需要保護的藝術人才。總之,霹靂布袋戲的”恆變”,面臨了需要正視布袋戲本質的時候,是要乾脆放棄布袋戲的表演模式,轉型成全動畫的製作並擁抱習慣數位影像的新群眾?還是繼續維持布袋戲的表演生命?然後使用像是偶動漫這種定義不清,極其混淆的名詞?就讓我們看看霹靂接下來會怎麼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