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07

一週一利多 動畫產業要翻身

台灣為刺激股市所推行的一週一利多政策也牽扯到了動畫界,為了鼓勵產業發展,即將通過的「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強制規定電視台得提供一定時段播放國產動畫影片(聽起來怪怪的,一個民主國家的政府可以干涉商業電視台播放哪類節目的自由嗎?),如果我的解讀沒有錯誤,電視台因此虧損的話,政府也得以補助。數位產業一直是兩兆雙星的重點項目,早就一堆錢丟下去了,現在又打算在5年內投入200億新台幣,產業到底有沒有提升身在產業之中的一份子最清楚,希望這一次真的有幫助。

新聞來源:
一周一利多/鼓勵國產動畫 政府可指定電視台釋時段播出
政院端出本周利多 發展數位內容 五年砸200億

更新:
在這篇文章- A State Of Fantasy中提到大陸類似的手段,中國大陸同樣也意識到動畫產業對中國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進而大力培植輔導,其中一個手段是禁止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放國外動畫,然後用本國生產的動畫取代,觀眾的反應如何呢?似乎只是覺得動畫的品質降低了,影展時大家穿著的還是那些日本韓國動畫的造型,我非常懷疑台灣政府學中國大陸的這一招會對台灣動畫產業有多少好處,還是只是變相保護那些不重視品質,只想以低價動畫賺錢的動畫公司。7/28/07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民主國家的文化政策(文化創意產業可從來不只是「產業」)本來就會顧慮到進出口可能造成的壟斷問題還有創作環境的多元自由。譬如世界各國都有限定進口電影拷貝數量的政策,或者韓國實施的每年一百多天戲院必須播映國片的制度。而台灣電影從90年代開始衰退和WTO和美國簽訂條約開放大量電影拷貝數量也有一定關連。

從發行面來看,壟斷不僅是作品數量的問題,還包含通路。譬如八大電影公司簽約壟斷台灣戲院的經營,造成國片不只上映得從頭自行租用戲院,甚至連預告片都無處可播,這還不提資本不平等的銀彈宣傳。

更嚴重的是消費市場被商業行銷引導的口味,可能造就粗糙的刻板印象。藝術片=小眾可能只是商業廣告多寡的曝光率差別。或者像伊朗強勢不進口好萊塢片,卻從極強的國內電影產業/市場機制培養出阿巴司等足以成為大師的通俗導演。即使在國際怎樣得影展大獎,它們拍的都是正格的商業通俗片,其實台灣在新電影興盛的八零年代也是如此。

Ming said...

我不曉得有哪個民主國家管制外片進口的數量,不過每個極權國家倒是都將電影視為管制項目,對他們來說文化產業當然不光祇是產業而已,也是宣揚所謂民族精神,意識形態的載體,像是中國大陸,每年對長片的數量管制,或是對節目內容的限制,只有他們認定所謂"優良的"節目才足以宣揚文化,也才有資格可以在電視台上播放,事實上只是在強化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罷了。這樣並不是說政府就什麼都不應該管,我只是認為政府的立場應該站在被動輔導的地位,而不是"規定"商業電視台要怎麼作怎麼作,國家機器介入媒體讓人擔心。另外雖然阿巴斯在歐洲受歡迎,但他的電影基本上在伊朗是禁演的,又是另一個國家機器藉媒體管制主導文化的例子。

Anonymous said...

規定商業映演和進口拷貝數量的話,南韓即是如此啊:)就我所知的法國,也是有類似的管制的,目標並不只是產業,也並不像妳所說的集權呢:P

或許是「自由市場」帶給人某種刻板印象吧?但是在外交協商上,電影被是做文化產業,正是因為它不能單純只用商業看待,譬如全世界各國幾乎普遍採用的外片配音(而非字幕)制度,就是一種文化轉化的政策。如果這算極權的話,那美國也算極權國家了XP

Anonymous said...

極權國家的做法的確可議,不過民主國家並非完全如您所說的,對商業發行毫無作為和反思。國家機器的介入令人擔心,但是也有程度差別,否則我們應該連同現行內政、外交和法律制度一起質疑,不是嗎:)甚至該說,正是因為現在的國家機器選擇了「某些態度」,所以必定是介入的。他們藉由介入的深淺、獲利的多寡、和國際政治的交換條件來調整他們面對文化產業的態度。從法國、韓國、日本、到菲律賓,都各自有各自的管制做法。

其實以上資料都是這幾年在國際製片研討會上討論到的話題,或許可以當成另一個參考座標吧。